中国建筑文化真到了价值输出的时刻了吗

http://www.scol.com.cn(2012-3-2 4:30:5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严建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关东客
作者:关东客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将今年的大奖授予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现年49岁的王澍,是中国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此前,只有贝聿铭一位华人荣获过这顶桂冠。(新京报2月29日)

  一人获奖,业内欢庆。上海的徐伟先生更是撰文称,现在也到了我们“弘扬本土文化,实现价值输出”的时刻了。然而,我们真的等到扬眉吐气的时刻了吗?

  获得普利兹克奖不容易,因为普利兹克奖素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相当牛气。徐伟先生用自己的坚守赢得了这一殊荣,实属不易。可仔细想来,这种荣誉只是属于徐伟一人,而非整个中国的建筑界,这是徐伟的个人突破而非中国建筑界的突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更是一种凝固的文化。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称,王澍的作品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这其实只是外国人的眼光。

  其实我更欣赏的是王澍的那种清醒。“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们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由此看来,王澍的智慧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智慧,而这种将“有尊严的材料”与钢筋混凝土嫁接的方式并非王澍的本意,因为他的终极目标是废除使用混凝土。然而,在建筑物被钢筋水泥包裹的今天,这个目标真的是遥遥无期。

  基于传统或者面向未来,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我们有优秀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有数不清的建筑精品,可现在却该抛弃的抛弃,该拆除的拆除。像王澍这样具有人文气质和执着于传统的建筑家,其实寥寥无几。在国内建筑界成为国外建筑师的“试验田”的现实语境下,王澍的获奖其实带有某种嘲弄的味道。

  我们听说过水立方,听说过鸟巢,听说过国家大剧院,又有几个人知道王澍先生设计的宁波博物馆?我们迷恋于国外的建筑师,国外的建筑设计,迷恋于欧美风情,可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造就了如今的“千城一面”,雷同建筑不断出现,山寨建筑屡见不鲜。

  王澍得奖了,这是他的荣耀,但并不是所有人的荣耀。其实我们希望能有一大批王澍这样具有人文气质的建筑家涌现,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痴迷于商业的建筑师而非建筑家。本土建筑文化当然需要弘扬,可我们却远未到建筑文化价值输出的时刻。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那样的准备。一个王澍代表不了整个的中国建筑界,一个普利兹克奖也证明不了太多的东西。我们自己国内的问题还没弄明白,就想着去普渡众生,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