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联系邮箱:scolpl@163.com
天府评论>>地评线>>正文

【地评线】天府评论:为“春天的事业”托起“稳稳的幸福”

http://www.scol.com.cn  (2025-07-04 09:46:5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林霜
作者:林伟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这是继《“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后,国家层面针对残疾人就业的又一纲领性文件,传递出“以就业赋能尊严,以包容促进共享”的鲜明信号。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金钥匙”。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14.4万人,较2023年新增51.2万人。对残疾人而言,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是经济来源,更是参与社会分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通行证”。一个就业受限的残疾人,往往陷入“经济困局”与“社交孤立”的双重窘境:生活依赖他人保障,社交圈局限于家庭,久而久之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丧失生活热情。打破“帮扶即救济”的思维定式,此次行动方案聚焦“岗位开发、技能培训、服务保障”三大核心痛点,提出到2027年实现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50万人、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100万人的目标,正是抓住了破解这一困局的“牛鼻子”。

政策落地需下“绣花功夫”。方案中“十个专项”行动涵盖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民营企业定向招聘,新业态灵活就业扶持等多元路径。尤其强调“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如:针对智力、精神障碍群体设计辅助性就业项目,为重度肢体残疾人研发居家就业场景等,这些细节处处体现政策的温度与精度。但好政策更需真落实,彻底跳出“政策热、落实冷”的怪圈。现实中,部分企业因“怕麻烦”“成本高”对残疾人就业望而却步;一些残疾人则因技能不足、信息不对称错失机会。对此,既要强化政府督导、落实税收优惠等硬约束,也要通过典型宣传、社会倡导等软引导,推动“残健融合”从口号变为企业自觉。

技术赋能是“破壁”关键。数字经济时代,远程办公、AI辅助工具、智能无障碍设备等技术革新,为残疾人就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行动方案提出的“互联网+残疾人就业”计划,鼓励平台企业开发如电商客服、数据标注、在线翻译等适配性岗位,便是有力印证。这种“技术+就业”的融合模式,不仅持续加大了无障碍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更多行业开发“可及性岗位”,更拓展了职业发展的想象空间,让科技红利真正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加速器”。当一个听障青年通过手语翻译完成项目汇报,当视障者用盲杖丈量出精准的测量数据,他们证明的不只是个体价值,也是社会文明的包容度,为千万残疾人家庭点燃了希望之光。

社会支持体系需“同频共振”。从“输血式”救助转向“造血式”赋能,从“同情式”关怀升级为“平等式”参与,行动方案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传递出鲜明的价值导向: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不仅是摩天大楼的高度,更是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温度;不仅是GDP的增速,更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的广度。当政策春风吹散偏见阴霾,当市场机制激活人力资源,当社会观念完成温暖转身,千万残疾人必将书写更多“逆光飞翔”的故事,使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姿态,让“春天的事业”托起“稳稳的幸福”。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必答题,也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编辑:牛霄 校对:曾沧海 责编: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