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道路

http://www.scol.com.cn(2024-4-15 9:37:13)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晓明 田茂农
作者:张晓明 田茂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展现的具有世界历史视野的宏伟命题。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源泉与因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有力指引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前途与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共同开辟了一条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文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活底色

  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产物。文化作为一种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也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第二个结合”旨在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中文化方向和道路的选择问题。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受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成,也体现着现代化道路与文化建设协调共进的发展方向。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协调发展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成果,也涵盖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使中华民族成为真正与世界各民族团结同行、协调发展的民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桎梏。

  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本质上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即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现代文明的理解与规定,这种形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原则为引领,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为要求,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追求和平发展道路。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现代化之路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参考答案,只有针对自身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生长环境而探索出的独一无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探索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渴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民族提供了崭新视野,为人类社会探求更合理、更文明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全新选择。

  造福世界的文明形态。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秉持开放包容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我国当下发展绝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必须主动积极地融入世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不仅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凸显胸怀天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着眼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的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也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并最终以此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

  融入中华民族文明特性。首先,中华民族文明特性根源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这种现代形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明特性,并进一步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进行文化补充。其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的铸造基石。连续性是其赓续之本,中华文明是当代文化的根基,更是文化创新的宝藏;创新性是其推进之源,中华文明得以在传统向现代演进的一脉相承中生生不息;统一性是其维持之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紧密联系和深厚纽带;包容性是其融合之力,中华民族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平性是其存在之根,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与各民族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两个结合”。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激活中华文明基因的真理之光就无法散发出更大伟力;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就无法拥有坚实土壤。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得以产生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与拓展的过程中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内容与力量,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沉淀贡献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熔铸中华民族独特智慧。首先,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与非凡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等元素为人类文明注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次,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天下观、社会观与道德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中国智慧的文化内涵。以“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为核心的天下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义支撑,我们立足历史正确,坚持公道正义,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为目标的社会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至高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一输一赢、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提倡求同存异、守望相助的命运与共;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为遵循的道德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全世界一切渴望发展的进步力量只有以诚相待、以和为贵,人类文明才能走向互利共赢的新形态。

  “两个形态”的历史合力

  文化与文明相通。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两个形态”可以形成合力,关键点在于文化与文明在广义上是一致的,对文化的坚守就是对文明的尊重,对文化的拓进就是对文明的发展。纵观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并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文明古国,证明了现代文明完全可以与古老文明水乳交融,提醒了全世界人民必须在现代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联系,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文明古国的现代化难题,开创了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其次,“两个形态”所形成的历史合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进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文脉最珍贵的文化特性有了更多传承,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追求有了更深积淀,中国故事最生动的文化展示有了更广平台。“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远道重任,中华文化也必将以“两个形态”的崭新形象更好地走向世界。

  自信与开放相向。首先,“两个形态”形成历史合力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自信源于传统、守正、历史,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自强,只有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中国智慧勾勒出中国道理,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道路方能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次,“两个形态”形成历史合力必须坚持开放包容。“两个形态”的诞生向我们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因自信而开放,因开放而包容,因包容而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钥匙,它既有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普遍共性也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突出特性,是主动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目标产物,体现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气象与开阔胸怀,从本质上体现了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大国底气。

  民族与世界相连。首先,“两个形态”形成历史合力将继续稳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在“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经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使其成功实现传统向现代跨越而成的产物。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才得以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两个形态”形成历史合力才能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过渡。我们始终秉持传承历史、改变自身、影响世界的美好夙愿,希望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达到“天下一家”的和谐境界,我们有理由相信形成历史合力的“两个形态”必将同世界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明前景而不断奋进。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第二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新篇章研究(SCJJ23ND9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