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理论创新

http://www.scol.com.cn(2023-10-16 8:51:49)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
作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四川省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发言摘登(二)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张洪松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深入到文明层面。从学理上深入研究“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有助于为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指引。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经典作家的许多具体论断是针对欧洲社会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其理论表达也具有浓厚的欧洲文化色彩。但是,这些具体论断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却是超越特定文化背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西方文化同中华文化的结合,而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特定的文化形态的结合,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作为观念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第一个结合”的理论架构中已经包含了历史文化的因素,将“第二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中单列出来更加突出了历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单列出来,体现了一种看待中华文化的内部视角,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中产生一种规范性的意蕴。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化学反应”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动态过程。在彼此契合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文化生命体的视角出发,党在不同时期对待中华文化的不同态度和政策,都只是生命体自身的更新和代谢,这就从根本上理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个结合”的目标和宗旨是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历史和现实、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标识性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关照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系统和观念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唐晓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之理、实践拓展之法、开辟新境界之要,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建了重要方法论。

  “两个结合”涵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之理。理论的活力在于创新。恩格斯多次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两个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创新之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抽象化,把感性经验绝对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一不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创新成果。

  “两个结合”凝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拓展之法。“两个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又指导实践。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两个结合”为解决具体问题、拓展实践之路创设了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经由“结合”而“相互成就”“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标中国问题经由“结合”而“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从根本上回答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思想上行动上的方法供给问题。

  “两个结合”彪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之要。“两个结合”深刻回答了“为何推进”“怎样推进”“为谁推进”“谁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系列重大问题,闪耀着真理光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跨越,不仅证明了理论正确的重要性,也阐明了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路径。“两个结合”越紧密、越彻底、越坚定,革命和建设就取得成功,反之则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须更加坚定“两个结合”、增强“两个结合”自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坚守好“魂脉”与“根脉”

  □张士海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僵化固守,而是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与此同时,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也是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完成这一中心任务,就需要利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需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必须坚守好“魂脉”。这个“魂脉”就是马克思主义,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制高点。要坚守好“魂脉”,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开放的理论;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包括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进而真正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必须坚守好“根脉”。这个“根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好“根脉”,一方面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这种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另一方面必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以“两个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

  □田永秀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方法论遵循。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以“两个结合”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发展。

  “两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是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状况、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的需要提出来的,是“两个结合”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两个结合”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

  “两个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方法论。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在教材编写中注重体现“两个结合”,适当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取最能够体现“两个结合”的内容、文献、案例等进行解读和转化;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结合”,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推动两者的创新性结合;在实践方面,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引导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两个结合”;在本硕博论文创作过程中要体现“两个结合”,可以适当拓宽选题思路和研究视野,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研究。

  “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教育资源。“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重要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体现。西南交通大学理论专业培养中,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教学与研究重点内容之一,积极运用“两个结合”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挖掘和整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科学家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长征精神等与地域和行业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以激励、教育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及青年学子。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从“两个结合”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郝立新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维度、文化基础,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方面的着力点,就是做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要对“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做全面把握。“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基础或实践依据,“第二个结合”是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仅要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要进一步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大地,扎根于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当中。这两个结合我们不要割裂地理解,要从整体来全面把握。

  要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定位。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不仅要搞经济建设,还要考虑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个结合”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双向奔赴、相互契合、相互成就,进而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所以这种文化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去理解它究竟在现实当中如何呈现。

  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简单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句话也是我们要去研究思考的,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魂”,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是“魂”和“根”的有机结合。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这是重要的文化理念,也是重要的哲学理念。每一个“观”都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同时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其中。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