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重读经典?

http://www.scol.com.cn(2023-3-6 10:08:54)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姜照雯 王付永
作者:姜照雯 王付永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回访十五位“领读”专家----

  四川日报思想周刊“一起读经典”栏目的第一季收官,我们邀请省内外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与读者一道重读了《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反对本本主义》《矛盾论》等16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开启第二季“一起读经典”之前,我们又专门回访了带领大家一起读经典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高国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方蔚林等15位专家学者,和他们一起探讨两个问题——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要重读经典?又该怎么重读经典?希望他们的回答,能帮助读者更好开启新的重读经典之旅。

  “一起读经典”第一季

  ●《共产党宣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

  ●《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国家与革命》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

  ●《反对本本主义》

  ●《矛盾论》

  ●《论持久战》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为什么重读经典?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蕴含在其经典著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涵养正气

  正气,即“正大光明的作风、刚正不阿的气节以及坚持正义的气质”。重读经典,能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中、伟大建党精神的示范中、人民情怀的陶冶中,涵养以理想信念为底气、勇毅担当为士气、为人民谋幸福为志气的浩然正气。

  在大历史观中,涵养理想信念的底气。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认为,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历史、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大历史,进而坚定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陈胜云进一步将读经典看作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依据。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王文兵都提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包含大量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趋势的深刻见解。重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灯塔。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涵养勇毅担当的士气。多位受访专家都谈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是不同时期留下来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作,体现着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前进道路,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典范和榜样。这些经典中凝聚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力量,是涵养正气的养料。关于这个话题,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志德书院院长、教授高国希分享了马克思的写作故事——在马克思自称是创作的“黄金十年”里,他饱受生活的窘迫、儿女的离世、疼痛的折磨,但他依然矢志不改,每天写作到凌晨四点,写出了巨量的经济学多部手稿。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二杰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全部精神生命的凝结。伴随着阅读的展开,时刻能感受到他们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光明未来的不懈追求、为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竭尽心力的无私情怀、敢于同各种丑恶和不公正现象作斗争的顽强坚韧等,始终激励着我们为人类的崇高理想而团结奋斗。

  在人民情怀中,涵养为人民谋幸福的志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杨欣等专家表达了一个类似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鲜明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致力于推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在学习如何坚定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生活,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人生品质。只有读懂经典,才能真正践行毛泽东告诫共产党员的要求,“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淬炼思想

  淬炼思想,重点在“淬”。淬,即把烧红了的金属物件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并立刻取出,用以提高物件的硬度和强度,增强它们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还可以让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得新的物理化学性能。淬炼思想,即拓展原有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获得思维方式的改变。

  马克思主义经典就是淬炼思想的“源头活水”。这一论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特殊地位。对此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韩喜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陈龙和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天航都谈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本源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一切思想和观点的源头活水。在他们看来,要以马克思主义来淬炼思想,当然就要从源头开始;要想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当然就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读经典,可以淬炼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薛新国和马二杰等专家共同提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蕴含着时代的精华和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凝结着经典作家对实践经验的深入总结,凝结着经典作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无论是《共产党宣言》‘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的殷切期许,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阐释,无不蕴藏着作者关于社会、历史、人类、实践等根本性问题的真知灼见。”对此高国希认为,阅读经典就是让读者与思想家对话,从而汲取这些思想精华,让自身思考能力得到纯净而持久的提升。他特别引用了毛泽东的观点——在反抗帝国主义运动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学来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也宣告破产了,“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读经典,淬炼过硬的看家本领。这里的所谓“看家本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界普遍认为,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是我们做好工作,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家本领,是中国共产党过去能够成功、未来能继续成功的看家本领。而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方蔚林等受访专家都谈到,阅读经典就是练就看家本领的必修课、基本功。

  指导实践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在不断坚持和发展中指导实践。永不过时的科学指引,揭示了一般规律。一个事实被专家反复提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为什么会这样?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什么没有过时?陈龙、李天航认为因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理论;它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它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实践的理论;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与时俱进,是开放的理论。高国希提到,马克思对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洞识,不同于空想家,不是从先验的抽象观念出发,而是把道义的立场建立在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基础上,从物质生产关系这一根基的深度指明人的自由与解放途径。邓纯东、杨欣进一步补充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能指导实践问题。多位受访专家表达了同一个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通过重读经典,系统把握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保障。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

  怎么重读经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作者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结晶,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要读懂读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下功夫、潜心苦读,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原原本本读

  不止一位专家谈到,当前存在一种“走捷径”的现象——试图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读懂经典中蕴藏的理论。

  这种做法本身没错,但专家们提醒要辩证对待原著与辅导读本的关系。王文兵等专家都提到,当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辅导材料等很多,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初读经典的人来说,“经典代读”和“经典导读”都是必要的。但他们也给出了两点提醒:一是导读不能代替经典阅读,不能让导读横亘在我们与经典之间以致遮蔽经典本身,而要让之伫立在我们身旁作为“左膀右臂”来帮助我们直面经典;二是目前有一些通俗读物和辅导材料由于脱离了原著的历史条件,加上在编撰注解过程中常常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而往往无法达到经典原著那样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读者要注意辨别。

  受访专家进一步指出,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原原本本读原著。中国人民大学曲嘉媛和王文兵都提到,研读经典之路要想走得宽广长久,就一定要从原著中品尝原汁原味的真理。阅读经典首先要直面经典,就是要读原文、悟原理,读出原文的基本思想,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不能满足于听取别人对于经典的阐释。他们的观点,得到陈胜云的高度认同。后者进一步提出要在了解作者创作经典时的理论语境与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地读,而不是简单地用已有的知识去套。学原文,就是要求老老实实,一句一句读,这是深入作者创作意图的最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接触到经典的深刻思想,否则容易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悟原理,就是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琢磨,领悟到基本原理,这样才会印象深刻。正因如此,恩格斯才深刻指出:“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培永提到,中国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打出了“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读经典著作,也可以说是重新开启了“回到马克思”的征程。

  反反复复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受访专家认为反复读不仅是次数上的,还有从粗到精、由薄到厚、由个别到系统等不断深入的过程。

  由粗到精,是指将经典的理解由粗浅读到深入。邓纯东、杨欣就提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涉及抽象的概念表述、严谨的逻辑阐释和环环相扣的理论论证,必然需要慢咀细嚼,一遍不懂再读一遍,反反复复几十遍,或许才能略有所得。韩喜平认为要做到精读,要在精读原著原文上舍得用力气,做到逐段逐句地深入学习,需要集中一定时间与精力反复阅读和用心思考,仔细推敲,弄懂弄通原著原文的精神实质、理论精华、核心要义。在反复中精心。至于如何精心?王文兵提出个人的三点建议:一是要从读中懂得自己的“懂”和“不懂”。苏格拉底以“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而声名远扬。能够“懂”自己的“不懂”也是重要收获,甚至比“懂”更为重要。二是读经典当读出“其中所有”和“其中所无”。三是要实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一体贯通,既把握其“说了什么”(核心概念、重要论断等)——“知其然”,又要深究其“为什么这样说”(论证结构等)和“怎样说”(阐述结构等)——“知其所以然”。如此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方可渐入佳境,豁然贯通。

  由薄到厚,是指在理解经典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曾言自己下乡时,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三遍《资本论》,记了很多本笔记,还读过几种不同译本,还指出,“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方蔚林提到,“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是阅读经典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必须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着力把文本的现代价值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贯通起来,实现“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有机统一。“我注六经”,是为了弄清经典的本意或原意,这就需要阅读经典文本及许多相关著作,进行系统考证,确定文本所关联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六经注我”就是借“六经”阐发自己的思想。须注意的是,其精神必须基本符合“六经”的精神实质。专家特别提醒,读经典不仅要由薄到厚,还要从厚读到薄。陈培永认为,把复杂的非常厚的经典著作读薄,这个过程就像经典解析、疑难分析,一段话一段话地分析,这三段讲什么,那五段讲什么,它其实是能够把很厚重的经典著作简单化,我们大体上知道一部著作讲哪几个问题,总共有多少段。

  由个别读到系统,是强调要追求对经典理解的系统性。韩喜平认为,任何学习,都需要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如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重大思想理论观点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才能把孤立的认识变为系统的认识,把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研究能力和认识水平。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邓纯东、杨欣,他们提出要用全面、联系、发展、系统的观点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著作中所阐述的原理不同,必须将这些原理统筹兼顾,从整体上来把握。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原理,不是孤立的,这是整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都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的。陈胜云提到读经典就是要往深里走,必须读到“底”,除了看懂文字、理解词汇、读顺句子外,还要系统把握理论前提、理论逻辑与理论体系。

  联系实际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所以,我后来看书很注意联系实际。”如何联系实际读?专家们给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可联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把握其价值意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代尧提到要真正读懂经典并且读得心领神会,至少需要把握好关键两点: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要有相当的了解,要能够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它的作者对他所处时代问题的回答与思考。以《共产党宣言》为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具备原创性、涵盖面与派生力,对后世能产生无远弗届和历久弥新的影响。韩喜平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必须要详尽地了解各个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所对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马二杰提出要学会把握彼时的发展阶段、社会关切、意识形态等多种影响因素,努力透过文本叙事逼近作者创作的历史场域,建构回忆的历史空间,不断体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节点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切实提升阅读的历史纵深感,更准确地把握经典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联系当下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对此韩喜平等专家解释:问题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理论创新需要从问题开始,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这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大前提,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秉承的重要理论品质。传统观点认为读经典要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其中往实里走,就是说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坚持问题导向,联系实际面临的问题,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指向,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至于往心里走,就是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领导艺术和工作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在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过程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立足于社会实践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学习经典,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三是要避免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邓纯东、杨欣等专家都认为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不应盲从权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质,是颠扑不破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阐述的一系列原理没有过时,但有些结论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能生搬硬套。“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一个典型例子是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一系列正确主张受到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攻击,被指责不懂马列主义,是“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毛泽东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坚持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其价值在于反对盲从盲信,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专家认为今天我们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要坚持“两个结合”,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新的时代内涵、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旺盛活力。

  读书心得

  宜宾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阅读,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阅读。但是系统阅读,现实中对不少党员干部来说,还是会有不少困难。毕竟,碎片化的时间很难确保阅读者对一本经典著作的深刻要义能够在整体上的把握。

  四川日报开辟的“一起读经典”专栏,可谓是经典著作的“迷你版”,几千字的篇幅就让人们对一部经典著作的全貌有了深刻的了解。比如,《反对本本主义》这部经典,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四川日报邀请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陈培勇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对文献的写作背景与形成过程、理论内涵与逻辑框架、对新时代的启示与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剖。受益非浅。在政协履职,更需要重视做好调查研究。政协委员要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必须深入人民群众实际,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是提出高水平提案的前提和基础。

  成都市锦江区锦华路街道纪工委贾兴满:“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是对基层工作的形象比喻。如果把上级的政策和要求比作“千条线”,那么基层就是“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线”引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落地生根、部署能否开花结果。精读四川日报思想周刊既是我的爱好,也是工作所需。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很容易进退失据。思想周刊上开辟的“一起读经典”专栏,像是一块绿洲,给我营养和力量。

  近期刊发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精学导读,认真学习后受益匪浅。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致使一些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相互交织更加复杂,解决起来也更加困难。我们将解决矛盾的“团结—批评—团结”公式,灵活运用到解决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等棘手工作中,就取得了较好效果。

  盐亭县教育和体育局李长安:“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需求,制定的政策才能维护好人民的权益,最终也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论述。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平时也没有太多精力沉浸在长篇巨著中,最期盼、最钟情的就是四川日报思想周刊推出的“一起读经典”专栏,在这里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地导读,带着我们先了解原著中的精髓。在原原本本的细读经典原著《共产党宣言》和《反对本本主义》之后,深切地体会到,前者指引我们必须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后者告诫我们“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成都建工七建谢邦利:公司专门订阅了四川日报,自己对每周一出版的思想周刊情有独钟,特别是每个月出刊的“一起读经典”专栏,更是每期收存,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去读,每每都有沉甸甸的收获和意外之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但在企业中,对不少年轻人来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主要包括哪些等,这些问题许多年轻党员都不一定十分清楚。为此,公司为了突出政治方向“聚魂”,打牢思想根基助推行稳致远,同声共气画好“同心圆”,也专门推出了“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四川日报的思想周刊也成为了我们开展这一活动的有力辅导读物。活动的长期开展,大大提升了企业员工的精气神。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