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探索城市现代化建设 国家试点示范的时代使命

http://www.scol.com.cn(2022-4-28 10:25:32)  成都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
作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8年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在成都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2年3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站上了新的起点,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索。4月26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统筹空间与功能、城市与自然、生产与生活、发展与安全、秩序与活力,着力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推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走出新路子。本期《理论周刊》邀请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市社科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社科院等机构的专家,聚焦“四个着力”,为建好公园城市示范区,服务“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建言献策。

  公园城市是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

  王伟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提出的重大要求。四年来,成都市上下合力推进公园城市各项规划建设,取得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走出一条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两山”理论价值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断演化的系统,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诠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也从本质上影响和改变着我们诸多新发展决策与行动的函数变量。

  重塑目标变量: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两山论”将发展优先目标锁定为绿水青山,这从根本上确定了绿水青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建立起人民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享有蓝天绿地净水的新财富观,是帕累托最优的理想境界,成为新发展的目标函数。

  明晰底线变量:勿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时会出现取舍,但面对环境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种种警示,我们不能用未来的绿水青山换取眼前的金山银山,要树立起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的底线自觉,要树立起留住绿水青山,何愁金山银山的信心定力。

  创新路径变量:以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两山论”认为,获得金山银山的途径就是保住绿水青山,因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找到将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收益的路径,就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为此必须通过长远的战略眼光、科学的谋篇布局、绿色的产业调整、全面的创新驱动、健康的生活消费系统性地将其实现。

  拓展转化桥梁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对成都的第一个发展定位就是“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四年多来,成都将公园城市作为实现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场景和媒介,构建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的多元转化桥梁。

  经济价值转化桥梁。以经济组织方式变革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建设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着力规划建设生活型、生产型、渗透型场景,激发环保、文创、研发等新投资需求。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实施产业绿色升级工程和绿色供应链工程,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聚变,培育新需求催生新业态。

  人文价值转化桥梁。厚植天府文化底蕴,发掘保护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天府锦城“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构建“一环两轴四线六片”市域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与规划建设同步植入“公园+体育”“公园+文创”“公园+音乐”等新场景,积极推进“文化+”,开发高附加值的文创消费产品和模式,有效激发文脉传承、共享文化活力。

  生活价值转化桥梁。面向多类人群,营造尺度宜人、亲切自然、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策划多种活动,增强公共空间归属感,推动文化、康养、休闲、运动、教育、防灾应急等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保护建设有机融合,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创新活跃的产业社区公园场景,统筹孵化载体、生产车间、商务楼宇、人才公寓等硬设施和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社区生活等软环境,呈现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样本。

  缔造未来之城

  什么是真正美好的未来之城?一座“能够把人民装在心里,能够让自己融在自然怀里”的城市,必定是成功的未来之城。在“两山”理论指引下,成都要从公园之城迈向自然之子,需要实现“绿形、绿能、绿魂”的统一,以“形、能、魂”三支点组成的稳定三角结构。

  绿形,见格局。以水定人,以水资源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以底定城,锚固全域的绿色空间底限;以能定业,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以气定形,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空间形态,改善通风环境,构建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重塑成都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绿能,蕴力量。成都应加快形成数字化环境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数字经济体系。推动形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科技金融,推动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同时,要注重生态资本核算的数字化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使绿色发展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的公益活动,转变为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日常经济活动。

  绿魂,显境界。面向未来,要让绿色文化、绿色精神成为“人文成都”的关键组成。政府必须着力提高政府城市治理水平,推动理念变革、体系变革、方法变革、能力变革:在治理理念上,从经济快速增长转变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治理体系上,从依赖自上而下规制转变为培育促进多元共治;在治理方法上,从简单严苛转变为强调精细化与敏捷高效;在治理能力上,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切实做到细致透明、实事求是、标本兼治、科学明智,在细节中体现人性温度。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

  以良好营商环境激发经济活力

  蔡之兵 李晓燕

  自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依赖于自身营商环境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一方面,因为伴随着高铁网络体系的成形,各类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更加自由、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城市围绕吸引要素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一座城市想要集聚更多的优质要素,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营商环境质量。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体系开始由价值链中端向高端演进,产业升级的难度也在逐步提高,产业体系的演进网络与动力越发依靠市场的内生力量与要素的整体质量,政府必须为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成都的营商环境质量

  得到了明显提高

  过去几年,成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自身营商环境质量。在发展目标上,持续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做法,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提高营商环境质量,努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营造公平发展环境,让企业“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在具体方案设计上,成都始终将提高营商环境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抓手,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相继推出四版旨在提升营商环境的方案,建体系夯基础、学先进补短板;在营商环境的数字化支撑上,成都借助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以城市大脑为核心、重点行业应用为支撑的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核心平台能力,实现了各级部门数据的共享应用,全面提升融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的“三个一”新格局,不断促进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营商环境赋能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成都的营商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排名名列前茅。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排名,成都排名第十位,是西部唯一进入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城市。二是办事环境更加便捷高效。目前成都已实现依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实现“好差评”全覆盖,好评率99%以上,差评整改率100%。三是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成都市场主体提质增量。近几年,成都的市场主体数始终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成都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更是逆势大幅增长,新登记主体用户数量达62.69万户,再创历史新高,市场主体总数达332.06万户,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

  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五年是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关键期,继续通过营商环境质量的提升来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是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前提。

  第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方位贯穿于成都市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过程中,成都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第二,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成都整体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决定城市魅力和服务人民能力高低的根本因素。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而城市产业体系的竞争力高低是决定城市能否提供足够多更好就业岗位的根本前提。成都作为西部乃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质效,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总之,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公园城市建设全过程,全方位激发城市活力。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在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中,成都应以此为目标,持续推进新发展理念,全面增强城市发展能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

  邓智团

  从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时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到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实现了从公园城市“理念”到“蓝图”的关键转变。因生活城市著称的成都,正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加快公园城市“蓝图”落地成“实景”,以更加彰显“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品牌。

  锐意进取

  “理念”终变“蓝图”

  民生小事,国之大者。过去四年多来,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积极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求,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成效令人瞩目。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一位,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城市发展也更有温度、市民生活也更有质感。一是不断升级公共服务品质。“十三五”期末,成都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达65%,仅2021年新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743处,新建、改扩建8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实现15家医疗机构新晋三甲医院,覆盖了95.65%的区(市)县。二是建设可负担的居住社区。宜居生活城市的关键是居住。成都不断完善住房政策,不断提升“住有所居”水平。三是不断提升全社会友好包容水平。成都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需求,推动老龄友好、儿童友好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基本医保覆盖1875万人,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2个,新筹建人才公寓2万套,新增青年人才落户16万余人。不断优化完善就业环境,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首选城市”第四位城市。成都公园城市的多年探索实践,并在今年上升为国家战略,终让公园城市“理念”变成“蓝图”。

  落地落实

  “蓝图”定成“实景”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成都要做好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创新示范和“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但与发展蓝图相比,要做好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创新示范,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老年人、儿童和青年等全龄友好城市建设以及创造平等发展能力与机会的共同富裕发展等方面,成都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当下成都需要做的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总体方案》的落地落实,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早日绘就“劳有厚酬、闲有雅乐,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美好生活的现实图景。一是高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品质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全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引导绿色出行,鼓励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绿色社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二是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城市。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老旧小区和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托幼服务机构供给数量和质量。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提供舒适可负担住房,加快发展城镇保障性租赁住房,降低居住成本;建设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文化旅游魅力,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三是创造公平发展机会推进共同富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 退役军人、农民工、搬迁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相信成都通过坚守“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着力为人民群众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不断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定能更加彰显“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品牌。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用数字化赋能超大城市治理

  张小溪 雷霞

  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从公园城市理念“首提地”到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成都的城市建设步入新发展阶段。公园城市不仅仅意味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的活跃,也意味着以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为特征的信息化驱动下城市组织模式的变迁,这对成都的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数字化是未来城市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数字经济体系、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数字化城市,把握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成都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中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和全国“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典范城市的关键。通过数字化提升城市管理能级,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径,推动成都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市,对成都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在数字化

  治理中的有效实践

  成都在软件服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数字娱乐等领域形成的新竞争优势,为成都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围绕解决城市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政务服务响应滞后等问题,成都着力打造“城市大脑”,构建全天候、全时段在线监测、分析预测、应急指挥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城市服务中心、治理中心和指挥中心,联通300个信息系统和9万多路视频,构建了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于一体的智慧应用体系。

  推进政务大数据共享专项改革,实现政务数据在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上的汇聚。逐步形成了面向业务领域的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为数字化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比如,通过对重点企业进行动态监测提前预警,当企业营业收入、经营利润、职工人数等数据发生重大波动时及时告警。同时,通过实时动态监测企业经营状况,对企业进行全息信用画像,助力政府高效挖掘潜力企业,实施精准跟踪服务。

  探索数字化赋能

  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径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城市CIM平台设施,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智能、完整、实时的城市要素三维可视化表达,有效提升城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一网统管”的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大脑和末端神经感知设施,推动城市治理全局统筹、协同治理和末端增智,加快形成与疫情防控、灾难预警、应急管理等城市安全要素紧密结合的智慧城市。

  推动数字化产业集聚。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聚焦做强数字产业标识性,大力攻坚“芯屏端软智网”六大数字核心产业。聚焦凸显数字产业融合性,突出发展无人机、卫星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文创等七大数字新兴产业。聚焦把握数字产业未来感,前瞻布局量子科技、6G通信、隐私计算等六大数字未来赛道。打造核心产业、新兴优势产业与未来赛道协同发展的新型数字化产业体系,培育成都数字化核心竞争力。

  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聚焦“数字化政府”,打造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场景,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运营”,建设经济监管、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灾害天气、危化品监管等重点领域智慧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智能城市智慧调度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关注“数字化社会”,提升“教育、医疗、居住、体育、旅游、养老、救助”等领域的智能化水平,营造社会民生服务、未来社区生活、乡村振兴数字化场景,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打破数据融合壁垒。自上而下统筹设计,统一规划数据标准,加快构建数字化治理框架体系,推进数据在不同部门、层级和地区间的汇聚融合。加速民政、消防、公安等部门系统的对接,实现医疗机构与市区级政务信息资源的充分融合,为实现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夯实数据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