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近视是一种病”应凝聚成全社会更强共识
http://www.scol.com.cn(2020-6-8 8:24:5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堂吉伟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国家卫健委6月5日就我国眼健康工作进展举行发布会,并发布《中国眼健康白皮书》。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介绍,《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第一部眼健康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53.6%,大学生总体发生率超90%。(6月7日《成都商报》)

  爱眼日活动已开展了25年,近视率总体发生率依然处于高位,并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近视人数已超过4.5亿,其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为30%,大学生约为90%。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眼科教授褚仁告诉媒体,目前,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

  为什么要预防和治疗近视,这关乎常识性认识和科学性判断。近视造成的视力模糊会给人带来极大不便,作为一种眼科疾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预防和治疗,严重者会导致失明。抛开小概率的极端可能性,实践医学表明,患有高度近视的人在年长时,很有可能会患上白内障、青光眼和视网膜受损等导致失明的眼疾。看不到近视的危害性,明确“近视是一种病”的基本共识,就很难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干预措施和行动也难以落实。

  事实上也是如此,近年来,干预政策和措施越来越多,预防和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已成为“政绩工程”,并纳入刚性考核。层层呵护下,青少年视力健康状况依然未能得到改善,其核心要素在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各级政府,虽然各主体对保护的重要性已无认识上的障碍,但未能从“近视是一种病”的维度去看待、思考和面对问题,相应的干预措施也就未能做到精准化、合理化和有效化。

  近视是一种病,得治。此意味着需要从防和治两个层面入手,以期实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据《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户外锻炼不达标、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睡眠不足等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且随着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严重。故而,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陪同孩子加强身体锻炼,及时配戴和科学使用眼镜等,已成近年来干预措施的集中体现。做好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作为评判标准,预防措施显然未能达到预期要求。

  在治疗层面同样存在极大的误区,以致于整个体系都远远达不到要求。比如专家介绍,不少家长认为,眼镜度数会越戴越高,不愿意让孩子戴眼镜,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就算有近视,无非是一副眼镜就能解决的事。客观而论,有此观点和认识的人不在少数,正是在如此普遍的导向下,全社会并未将近视上纳入疾病防控的层次,存在着体系上的先天不足,包括基层眼科医生和初期眼保健专业人员相对匮乏,对眼健康状况缺乏全面的了解、系统的梳理和精准的策略。第一部眼健康白皮书既是开篇破题,又暴露出在预防和干预层面存在着极大的滞后性。

  近视究竟是一副眼镜的事,还是一种较重的疾病应坚持防治,认识上的不同会带来措施上的差异,最终影响到结果的好坏。的确,诱发近视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电子产品的泛滥、学业负担过重、用眼不科学等,各种因素的叠加造成整体状况的恶化。不过,每个诱因都可以预防,每个致病因素都可以治疗,防治近视率全非学校和教育的事,也不仅是政府和家长的事,而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具体措施可以探讨与摸索,但在认识上不能出现偏差,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位居世界第一,远高美国的25%、澳大利亚的1.3%、德国的15%以下,通过对比和总结才能找到原因。最终出路,还得先在全社会树立“近视是一种病”的理念,以此为指挥棒的防控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