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地评线 >> 正文
【地评线】天府网评:保护历史遗产,传承文化根脉
http://www.scol.com.cn(2020-5-13 7:59:3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1日傍晚时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云冈石窟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当前,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困难挑战前所未有。在这个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启示我们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守护精神家园。各地要在“形态”上保护、在“文态”上传承、在“活态”中弘扬,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新篇章。

  在“形态”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各类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就拿云冈石窟来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历史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全力保护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千百年来,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更迭,穿越烽火硝烟并流传至今,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珍视、守护、传承的结果。抢救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指导河北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批示加强731遗址群修护……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各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历史文化遗产知之、敬之、爱之,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技术、影像化呈现等方法,实现对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还原和保存,让民族瑰宝世代传承、历久弥新,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

  在“文态”上传承。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从历史文化遗产中寻根溯源,汲取精神营养,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前进动力。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构筑文化遗产展示传播体系,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文物展示出来,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把文化宣讲出来,把文物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来,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在触摸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魅力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通过举办展览等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古老而美丽的故事,架起中外历史文化沟通的桥梁。

  在“活态”中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发掘文化底蕴,讲好文化故事。要注重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文化创意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意设计和展示方式,出版有关的图书、电视纪录片和网络多媒体信息,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要通过数字化技术拓展传播方式,分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成果,激发受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要依托馆藏资源开发更多符合当代人口味、更利于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要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推动“互联网+智慧景区”,让公众以“云游”等形式参观历史文化景点,并配以手机APP软件进行专业讲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历史文化在“活态”中弘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遗产是注解历史的“活字典”。我们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宝贵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更好滋养人的心灵,在坚定文化自信中阔步向前。(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