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儿童不再留守尚需“两地”加持
http://www.scol.com.cn(2019-7-29 7:58:5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全林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暑假已到,又有一些“小候鸟”来到自己父母工作的城市,同父母生活一段时间,感受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近些年,为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很多办法。日前,民政部联合教育部等10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7月27日《经济日报》)

  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近700万。近年来,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各地采取了不少补救办法,如村一级设立“儿童主任”,选聘“童伴妈妈”、建立村级“儿童之家”、开展送温暖活动、一对一结对子、推行儿童住校等等,但就其效果而言,尚不尽人意。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和情感呵护缺位,甚至安全境遇等,仍难以根本改善,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令人触目惊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位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解决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并非“国家监护”能够完全托得起来。“国家监护”主要解决的是困境儿童的抚养照管问题,对于“亲情缺失”怕是无能为力。关爱儿童,全社会都有责任,但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护佑。来自社会的任何关怀,都代替不了父母陪伴带来的安全感和爱的充实感。无论社会怎样发达,政府的服务怎样周到,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衍生的问题,不是单凭父母一己之力就能普遍解决的。让孩子不再有“爸妈在哪儿”的锥心之问,无非两种选择,要么父母回归到孩子身边,要么孩子随父母到打工地生活。这也就是说,如果农民工输出地有钱挣,家长自然不会抛家舍子外出打工,如果农民工输入地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家长自然会把子女带在身边。

  儿童不再留守需要输入端加力。留守儿童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农民工输入地,而不是在输出地。抓住矛盾主要方面,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作为农民工输入地,理应承担起破解留守儿童困扰的责任。当下,在欠发达地区,家长不外出打工似乎不现实,因为这会影响国家发展。那么,就剩下一个选项,就是继续拓宽留守子女跟父母到打工城市生活的规模,让他们充分享有入学、医疗等基本权利,这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只有让农民工感到,打工收入能负担得了,才会把孩子带身边。

  作为农民工输入地,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跟随学习生活条件,乃义不容辞。就近些年的实践证明,从输入地着手,要比从输出地寻求破解有可行性。政府要做的,是在政策上鼓励父母携带子女外出务工,对他们进行适当补贴,为农民工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就学创造条件。比如,在农民工输入城市建立“儿童之家”,为务工者建立“临时之家”,提供相应学位,让打工的父母有条件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 “积分落户”、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已取得明显效果,只是在规模上杯水车薪,尚不能满足需求。

  儿童不再留守需要输出端补齐发展短板。留守儿童现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去留守化”亟待填平发展洼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以“引凤还巢”。从国家层面看,要加大力度有针对性的调整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民工输出地转移。尤其要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撬动市场发展要素加快聚集,提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农民工输出地的小城镇建设,应加大全方位扶持力度,除基础设施投入外,如建立产业对口转移机制,给出“课程表”,细化措施加以推动。让农民工带着产业回乡,就近务工才能成真。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能够在家门口挣钱,并且不少挣钱,肯定从源头要上减少留守儿童。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