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为留守儿童“找妈妈”撑起关爱一片天
http://www.scol.com.cn(2019-6-18 10:21: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玲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6年,共青团四川省委在全国创新启动首期3年试点的“童伴计划”,为100个村的留守儿童找100位“童伴妈妈”,以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缺位、心理健康等问题。今年5月底,共青团四川省委召开全省共青团“童伴计划”工作推进视频会,通过将试点经验总结成一份标准化“操作手册”,力争规范有序地向全省范围推进,进一步提质扩面。(6月18日《成都商报》 )  

  近年来,四川省留守儿童群体呈现总量减少、逐步分化的趋势,其安全形势和心理健康等内在问题正逐步替代物质问题成为新的隐忧。 早在2006年,共青团四川省委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童伴计划”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项目实施以来,试点村从未发生儿童意外伤亡、遭遇非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和涉童信访等事件。问卷调查显示,“童伴妈妈”有效弥补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情感缺失,96.8%的留守儿童认为童伴妈妈对自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84.2%的留守儿童表示很喜欢童伴妈妈。

  留守儿童,这个令人牵挂的群体,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大量外出农民工的出现,拉开了留守儿童保护的距离,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与温暖。由于这些留守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顾孩子的农村老人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难以从体力、智力和德育上担负监管重任。而这些孩子多数由祖辈照顾,或寄宿在亲戚家,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呵护,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孤独、脆弱、叛逆、极端心理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问题其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我国每年有数千万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不可能把孩子全部带在身边上学。 留守儿童不单单是一个个数字,更是骨肉分离、亲情缺失、父母养育和教育缺位下,一个个未成年人的成长悲剧。这些“孤独的花朵”缺乏呵护和关爱,使他们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创伤,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往往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发生种种不幸。  

  为留守儿童找“妈妈”,让留守儿童有了家的温暖。留守儿童不仅是家庭的财产,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让社会关爱的心与留守儿童近一点,孩子们才能健康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峻切语气强调,“不管是什么情况,不论是什么天灾人祸,一定不要让下一代受到伤害,这是我们的责任”。破解留守儿童工作难题,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在“精准关爱”上下功夫,做文章。应尽快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孩子的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家庭、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关爱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的事,也是全社会的大事。全社会都来为留守儿童“找妈妈”。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不妨多方联手互动,共同发力,加强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一方面政府花钱买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童伴妈妈”兜底服务,并鼓励社会创办“留守孩子”托管中心,为留守孩子提供看护、兴趣学习等服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志愿者服务,提供更多“临时妈妈”的社会志愿者服务;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使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团聚,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再者应从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生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条件。建立更多的“留守儿童之家”,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