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喷”还是“夸”,关注本身就是成长教育
http://www.scol.com.cn(2019-3-19 8:44:0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最近,在大学生中走红的微信群组“喷喷群”和“夸夸群”受到舆论关注。究竟是应该在喷喷群里“找骂”,认清自己?还是该在夸夸群里,得到赞许恢复信心?3月17日晚,来自清华、北大两所学府的辩论队在清华大学展开辩论,辩论现场引来大量学生围观。(3月18日中国新闻网)

  “喷”还是“夸”?该话题近一段时间持续发酵,大有升级之势,就连我国顶级高校清华和北大都组成辩论队展开辩论,可见,这一话题很有影响力。赛场上,北大学生以“被踩小白鞋”为例,认为大家需要有空间宣泄自己的负能量。而清华学生则反击,应该在夸夸群里通过安慰的方式消解不开心的情绪。

  但凡一个能辩论的话题,其实都有两面性,就是说,肯定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喷喷群”和“夸夸群”如此受关注,就是因为争论双方都有充分理由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就是为什么“喷喷群”人数众多,“夸夸群”里也是人山人海的原因。大家全是食人间烟火的人,都有情感和情绪;性格、经历、认知等也迥异,因此,站在各自持有的立场上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也就在所难免。

  从心理角度看,夸赞,肯定符合多数人的预期,能满足人们与生俱来的对正面评价的好感,这也是不少人认为“互相夸夸,何乐而不为”的根本原因。人们从“互夸”中获得认可和满足,找到慰藉和温暖,能够远离负面情绪,这对带着好心情学习、工作和生活无疑有很多好处。这种“互夸”网络亚文化,一团和气、温暖如春,是人最本质的愿望之一。

  人们每天遇到的事情,算得上“开心”的恐怕并不是很多,主要靠自身的心理调整,坦然面对。而如果有人不停地表扬和鼓励,当然可以排解负面情绪。然而,夸赞又是一门艺术,绝非一味迎合,如果把夸赞弄成“拍马屁”,甚至有了缺点和错误都不能不指出或绝不可以纠正,那么“互夸”就失去了意义。别人的“夸赞”毕竟来自外界,如果借助过多,未必是件好事。倘若连起码的“抗压”能力都不具备,那么与传说的“巨婴”倒很有些相似了。

  而“喷”或是“互喷”,肯定不如“夸”或“互夸”,无论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角度看,人对来自于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具有天然的抗拒性。但这并非要把那些“喷喷群”都关掉,“喷喷群”当然可以存在,因为对每个人的激励方式存在差异。多数人需要正面表扬,可还是有少数人属于“响鼓重槌”,即不好好“敲打”就没有动力那类。虽然人数较少,却也真实存在。

  当然,清华和北大学生展开的辩论,恐怕属于“就事论事”,每位辩手所持立场未必就是其本人的真实立场。但值得警觉的是,对“喷”还是“夸”,有走向极端的倾向。要“夸”就玩儿命地夸,要“喷”就没有底线地喷,简直到了无理也要辩三分的“杠精”程度。由此务必要牢记“珍惜生命,远离杠精”这一道理,因为“小杠怡情,大杠伤身”同样适合于“喷”还是“夸”。而无论如何,“喷”还是“夸”,关注本身就是成长教育。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我归属的类型,以此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能力,不断优化自己,做一个有深度的理性之人。(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