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新春走基层”走出奋斗的精神气
http://www.scol.com.cn(2019-2-21 7:54:5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进厂房、走田坎、访社区、入农家……今年春节期间,全省新闻战线的编辑记者们带着满腔热忱与祝福,踏上“新春走基层”的采访路,倾听追梦的故事,感受发展的脉动,用手中的笔、镜头、话筒记录群众的多彩生活,讲好奋斗故事,生动展现全省各地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取得的新成就、新气象。

  基层是什么?基层就是火热的社会生活,是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沃土。深入一线,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发现真善美,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去粗取精,汲取智慧力量,在走向实践的学习中感受发展脉动,讲好奋斗故事,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新春走基层”是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的四川故事就在哪里。”正因如此,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连日来,“新春走基层”活动已成为全省新闻战线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活动的练兵场,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地采访报道,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站稳群众立场、树立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我们不仅收获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也在基层获得锻炼和成长。”四川日报记者杨树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

  当年,范长江深入中国大西北,真切感知人民困苦,写出的新闻名著《中国的西北角》;穆青奔波在兰考大地,长着“八路军的腿,老百姓的嘴”,写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今天读来依然力透纸背,感人心,动人情。事实表明,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作风漂浮、文风呆板,只会离生活、离实际、离群众、离时代越来越远,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更讲不好新时代的奋斗故事,得不到群众的喜爱、信任和支持。

  正如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针对新闻界曾经存在的不良作风,所作的一首打油诗中所说:早辞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着,小车已过万重山。要转变这种“贵族式”的新闻报道作风,摒弃材料通稿以及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报道,除了走进基层,别无他途。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胸襟与视野,提升修养与学识,去发现感人的故事,去寻找现实的启迪,去破解社会的困惑,去探求发展的途径,新闻报道才能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情感、更有温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四川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凭借扎实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新春走基层”的路上,走近诸多劳动人群,记录下他们工作的艰苦与快乐,不仅向公众传递着基层百姓和群众的情感与心声,也为今年改革发展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现实参照,走出了奋斗的精神气。实践证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新闻工作者的行走、发现、思考仍在继续,走基层,不仅在新春,这是一条常走常新的路,是一条百走不厌的路,期待全省新闻工作者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