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东向先进生产力“政府之手”该如何精准出招?

http://www.scol.com.cn(2018-9-12 8:20:34)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刘学彬
作者:刘学彬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扩大开放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对接先进生产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长期以来,四川对外开放以东向为主,通过京津冀、长三角区域连接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正有力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新形势下,四川对接东向先进生产力,要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机遇,扩大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合作,加强与长江沿江省市协同联动、错位发展。

  这一过程中,首先要用好“市场之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市场最敏感,要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自身在提升东向战略中的角色定位,不断捕捉商机、落地项目。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进一步扮演好引导者和服务员的角色,通过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积极的服务保障,为企业东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形成精准对接东向先进生产力的合力。“政府之手”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优化产业布局,确保东向对接的精度。一方面,要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产业引进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政府对此要有总体把关,那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落后产能不能盲目承接。另一方面,要优势互补与互利互赢相结合,充分发挥四川各地区与东向各省市的特色与优势,推动建立科学合理、分工协作的产业布局。具体而言,要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容量和资源配置等手段,加强产业转移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还可以围绕四川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适时出台四川“提升东向”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充分挖掘地区潜力,加强区域产业互动,杜绝异地转移落后产能的事件发生。

  完善产业生态,强化东向对接的优势。一方面,要以四川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发挥中小城市的产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四川重点省市的优势条件和基础,瞄准发展潜力较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领域,在生物医药、研发设计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体系。

  深化区域合作,丰富东向对接的载体。一是落实深化重点地区的合作。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建设成渝中部产业集聚示范区;落实川浙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川台产业交流合作,推动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成都产业园、德阳产业园、眉山产业园发展。二是以重大展会和投资促进活动为载体,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三是加快贸易强省建设,推动更大规模川货出川。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川货展示展销中心,打造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实施外贸优进优出工程,扩大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同时积极打造对外交往文化名片,大力发展文化贸易。

  引导多元投入,为东向对接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统筹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投资引导撬动社会资金。二是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在信息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跨区域重大工程、骨干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是探索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相关股权和债券相结合的融资试点服务,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四是对于转移的不同行业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或税收援助,发挥税收优惠引导投资作用,着力培育企业自身造血功能。

  落实优惠政策,为东向对接积聚高端人才。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引进。进一步出台户籍、住房、上学、创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建立高水平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推动四川与东向省市联合设立若干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完善人才需求信息发布方式,增强人才供需衔接。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产业、人才、区域、科技一体化发展,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推行“双导师制”等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注重制度探索,为东向对接汇集创新资源。一是促进创新要素一体化,要推动高端人才市场一体化,知识产权市场一体化,积极搭建统一的创新服务平台。二是构建创新收益共享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创新收益溢出及共享核算标准,在“合作博弈”理念的指导下,使区域创新合作各方获得发展红利。三是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包括产业创新联盟合作机制、资源配置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等,通过协调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高校等创新主体间的关系,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和产业链,构建灵活、高效的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作者系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