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以“提质增效”破解“向南”瓶颈
http://www.scol.com.cn(2018-8-31 7:41:2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四川“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明确“突出南向”,主动融入国家中新合作机制,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对接南亚、东南亚市场,拓展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8月28日《四川日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目前,全川对为什么要突出南向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等等,都已达成共识。就是说,向南“定调”并共识达成后,如何向南,向南发展的瓶颈在哪里,以及制约向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才是当务之急。而从报道中看,四川向南发展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既有“一边冷一边热”的问题,如何吸纳“产业高端”转移的问题,也有科技创新合作如何突破,返程缺货,以及通而不畅、通而不忙等问题。

  而上述问题,既有天然形成,又有观念制约受阻,也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例如,在“打开别人的‘门’,也是打开自己的‘门’”这件事上,就必须做足功课。四川地处内陆,向南,即是“借道”。打开别人的“门”,也是打开自己的“门”。其中,打开别人的“门”,蓉欧班列就是例证,这正是“一边冷一边热”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向南是“抓住了要害,踩准了节拍”。这也是在看到东向拥堵,南向沉寂后采取的正确措施,既节省了时间、经济等成本,又与对方所需相契合。

  然而,向南也有四川自身的“优势”,在对接先进生产力、科技合作创新上,四川与东南亚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这不但是四川的想法,也得到对方认可。但面对“雷声大雨点小”,以及合作“纸面化”的尴尬,必须找到突破口,给出的答案类似于“港澳研发、内地转化”。还要把握先进地区产业“跨梯度转移”机遇,瞄准特定产业生态圈建设等“痛点”率先突破。同时不断弥补从政策到产业链成熟度,从人才供给到房价再到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差距。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把企业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几大“痛点”消除。其中,最大的问题,正像报道中提到的,就是“政府办事效率、特定产业的生态圈建设等”。企业的观望、犹豫,以及向南过程中已暴露出的问题,其实都与“质量”和“效率”密切相关。就像报道所言,“年初和成都某区谈落地,见面时说很认同,但说到优惠政策很久不表态;深圳南山区要留住我们,立马拍板医院单一来源采购我们的配药机器人。

  从表面看,最终使打动对方的是“优惠政策”,其实更是办事效率。可如果把事情拖下去,没有靠效率取胜,又怎能带来满意的后果?虽然四川在优惠政策上还无法与对方相比,但至少在效率上可以做到。因此,在向南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如产业链、优惠政策等差距客观存在且并非短期能全面赶上的情况下,四川要做的,就是在最为关键的几个“痛点”上率先突破,即至少可以在行政效率上率先突破,这样就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一些短板。如通关,就可以再“提质增效”,在合法的基础上简化手续,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事实上,向南,是政府推行的一项措施,执行的是政府部门,前来办事的是企业。但如果负责管理企业的政府部门首先就效率不高,还以原来的思维方式行事,就无法为企业做好服务,也就谈不上突破向南的瓶颈,为四川打开另一扇开放合作的大门。再如,对“通而不畅、通而不忙”,不少专家给出的建议是让通道“忙起来”,而要让通道“忙”起来,“制度的保障也须跟上。”所谓“制度保障”,指的正是“行政效率”。如此才能让东盟地区不断地“吞”下各种“四川造”商品。

  向南,已成为四川发展的新思路、新实践、新动力、新举措,四川打通南向通道的目的,在于开辟最快的出海通道,使四川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搭建起物流“快车道”。因此,在企业本身需要“提质增效”的同时,而在行政管理上更需要“提质增效”,以突破向南瓶颈,达到预期的目的。(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