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骗术升级挑战网络社交方式
http://www.scol.com.cn(2018-6-23 8:40:2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北京晨报》报道了一类新型骗术。不法分子在盗取微信号后,向被害人朋友发送“借钱”的信息。在要求确认身份时,用软件截取被害人的语言信息,进而发送给对方,博取信任并伺机骗钱。

  骗钱手段的升级,似乎印证了“摩尔的不法之徒定律(Moore''s outlaws)”,随着技术的增长,诈骗方式也在不断地翻新,我们受到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多。而新型骗术的出现,也在告诉我们,手机那端的人不一定是“真的”。传统的网络社交方式,正遭逢“信任危机”。

  社交网络关系的基础,是“即便不能面对面,可依旧放心的信任”,而这份信任依赖相关安全技术及习惯的支持。针对新型骗术,也许有人会说,在网上遇到朋友借钱,打电话或发视频确认,会比较保险。可实际上,在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融合的背景下,微信遇到朋友借钱,倘若数额不大,往往不会电话确认。而在数年前,就有截取视频信息,发送伪装的视频通话内容,进而诈骗的案例。

  不看发现,当人们越来越熟悉和信任社交软件之时,不法分子也正在用这份信任,构造出一个又一个精致的诈骗陷阱。据猎网平台发布的《2017年网络诈骗报告》显示,在2017年网络主要诈骗举报情况中,“身份冒充”占9.5%,人均损失金额达12020.2元。由网络诈骗引发的社会问题,正引起广泛的重视,社交网络中的信任基础自然会受到影响。

  社交软件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们“方便”。可若“方便”与“安全”不可兼得,往往是舍“方便”取“安全”。新型骗术的出现,打破了“语音通话比较靠谱”的惯性思维,也延伸出“有多少网络交流方式是安全?”的现实忧虑。当这份忧虑扩散时,如何谨慎和安全地面对手机另一端的朋友,也会成为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让我们发觉,手机的财富已不局限于微信钱包中的“零钱”,朋友圈中的生活照片、聊天记录的个人信息、与银行卡关联的支付权限等等,都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对象。于是,一部分开始封闭朋友圈,删除聊天记录,解绑银行卡号,关闭手机号添加好友的权限等等。

  虽然,安全系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可网络社交体验,也随之下降。网络社交氛围慢慢变得不再融洽和开放。网络社交是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它补足了现实社交许多瓶颈。如果因为不安全的外部因素,就无奈地削弱社交功能,与社会和谐发展不一定有利。

  再完美骗术也是可以被防范和攻破的,可人的信任一旦破碎,就难以愈合。面对骗术手段的升级,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升级,完善身份认证体制,还需要突出事后的纠错和补充,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挽回损失,弥补信任,使社交网络不会成为“无主之地”,令每个人在享受网络社交生活时,依旧能感受到等同于现实交往的安全保障。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