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耕地面积减少是“小”变化“大”警示
http://www.scol.com.cn(2018-5-20 9:21:1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了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公报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地质调查、地质环境、测绘和地理信息、行政执法等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大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勾勒出自然资源最新“家底”。专家指出,将主要自然资源最新情况整合发布,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加清晰地掌握我国自然资源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5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此份公报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首次对外公布土地、矿产、海洋、地质等方面数据信息。它综合了我国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最新数据,更清晰、更集中、更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资源领域的“家底”,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利用好、保护好自然资源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公布的“家底”中,在土地资源方面,去年我国净减少耕地6.09万公顷,这当然引起高度关注。

  有多少自然资源,才能办多大的事。拿土地资源来说,耕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耕地事关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安全,也事关农民群众的福祉乃至生存。由于农村人口仍占我国总人口的近一半,如此多的农民靠耕地为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生问题。而耕地面积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城市化中有农民到城市生活,也意味着农民耕种的减少,这势必会影响这部分人的生活。而从更大方面来说,甚至有可能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2016年,国土资源部就发出《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随后,各地都在按照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这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我们:“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粮食安全上给出的答案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因此,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不要忘历史上我们挨饿的教训,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到2015年实现了“十二连增”,但到2016年,曾预计的“十三连增”并没有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1.4万亿斤,粮食增长要赶上消费增加的速度,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缺水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而耕地面积减少,无疑是“小”变化“大”警示。

  耕地减少的原因复杂,城市规模扩张过快、过大,土地利用率低;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宅基地审批缺乏管理和监督;开发区建设严重失控;耕地闲置,浪费严重,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等都是原因。而除了正常的调整外,对缺乏监管造成的闲置、浪费和侵占等,必须重视起来。近年来,农村垃圾围城,或未按照规定占用耕地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用好“家底”,尤其是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后,更该在保护土地资源中,科学利用土地,提高利用率,而不是放任自流,导致耕地面积下降。

  土地资源十分珍贵,耕地减少,就更要珍惜耕地资源。土地,尤其是耕地,那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金山银山”,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实物,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内含乡村特有的寓意。它也不仅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还是一个复合体,是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珍惜耕地,就是珍惜未来,而耕地减少就警示我们,一定要给耕地划一道“红线”,任何敢于越线者,都将被视为踩踏了“高压线”,如此才能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农民福祉增添砝码。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