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川”越十年 奋斗筑造美好新家园
http://www.scol.com.cn(2018-5-15 7:44:3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李琼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0年沧桑巨变,曾经的汶川特大地震废墟上,如今立起一座座繁荣的城镇和村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持续兴旺,生态环境改善,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美好,都是万千巴蜀儿女用一点一滴的奋斗凝聚而成。5月,记者走进昔日的地震灾区,听这里的人们讲述一个个奋斗的故事,倾听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强音。(2018-05-14四川日报)

  幸福生活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人民群众用一点一滴的奋斗凝聚而成。美好新家园也不是坐等而来的,要靠人民群众用一点一滴的奋斗凝聚而成。回首汶川这十年,“奋斗”这个两字深深地铬在灾区人民的身上。“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回首10年,灾区人民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过程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强不息、感恩奋进,以人为本、崇尚科学”的恢复重建精神。

  10年淬炼,10年新生。震后10年,四川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调整布局,全面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重建,一大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10年回首,灾区变成景区,家园变成花园,灾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灾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恢复重建中,四川规划建成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项目,地震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灾区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再造一个锦绣巴蜀变成了现实。

  10年风雨,10年努力。震后10年,四川把产业重建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基石和支撑,坚持产业重建与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发展适合地震灾区的特色产业,如今“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已是四川地震灾区的寻常景象。夯实基础,利在长远。在全部完成工业、特色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恢复重建项目基础上,汶川地震灾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10年回首,汶川地震灾区茶叶、药材、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顺势而起,新建成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产业合作园区、特色园区,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10年耕耘,10年收获。震后10年,四川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各个领域,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蹚出一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路子。10年回首,汶川地震灾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系统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地灾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比如,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谋求发展新路,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卧龙、九寨沟、王朗等保护区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本。

  10年奋斗,10年巨变。震后10年,四川坚持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和关键,大力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重建,在灾区恢复重建各类教育机构3340所、医疗服务机构2032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项目4379个,帮助157.5万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0年回首,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可以说,如今的汶川地震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回望过去的十年,一幅幅温暖民生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百姓的心坎里如花绽放,在灾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过程中,汶川地震灾区把“民生优先”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10年恢复重建、振兴发展,汶川地震灾区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

  “川”越十年,汶川地震灾区用奋斗筑造美好新家园,用勤劳的双手再造一个锦绣巴蜀,为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按下了“快进键”。(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