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更多“四川样本”
http://www.scol.com.cn(2018-5-14 7:42:2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信。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5月13日《人民日报》)

  震后10年,大爱涌动中国,温暖汇集四川。我们不会忘记,也永远不能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祖国的任何一片土地上,都能听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激昂呼声,都在传递着“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真挚感言,从广东到山东,从湖南到上海,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一齐向灾区汇聚。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论省份民族;情,不问亲疏贫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爱,汇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温暖着地震后的日子,温暖着无数灾区群众的心。

  10年,这是一段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的历程。回望10年,透过10年巨变的时间轨迹,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在发展振兴的重要节点,党中央始终是我们穿越灾难、崛起危难的“主心骨”和“定盘星”。从政府的迅速反应、从容指挥到社会的广泛动员、个人的积极参与;从抢险救人、安置群众到恢复重建、防次生灾害,大灾面前瞬间汇聚起的这种强大合力,世所罕见,举世关注,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昔日满目疮痍的灾区,今日欣欣向荣的热土。灾后重建中“读秒”般的巨变,早已在时间的年轮中深深铭刻下从灾难走向胜利的永恒印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首都标准”、“广东速度”、“上海质量”,感受着“湖南思路”、“福建理念”、“河北规划”,感动于“河南奉献”、“山东情谊”、“浙江关切”……正是这些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迅速在灾区推广传递、培植生长,为灾区可持续发展夯基蓄势、培土奠基,助力灾区走出一条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探索之路、创新之路、自强之路。地震灾区交出的时代答卷,向世界展示了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聚力应对的中国样本。

  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防灾减灾救灾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永久课题。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人类几乎每天都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拿什么抵抗自然灾害?需要决心,需要勇气,需要付出,需要意志,需要不屈的心灵,更需要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凝聚中国力量。

  虽然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人力是难以控制的,但灾害仍然是可防可减的。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思想和本次致信要求,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全面提升四川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让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优更强,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更多“四川样本”,为人类抗击自然灾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四川贡献”。(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