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灾区文化重建温暖人心
http://www.scol.com.cn(2018-5-10 7:47:5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王坤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十年前一个承载了亿万人民心痛的时间点,夺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毁损上千年的历史遗存,山崩地裂,人间痛哭。十年回首,有志者,事竟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伤痛记忆正在被修复,十年过去,巴蜀大地呈现出盎然生机与活力,这方热土备受人们珍爱。这一路,文化的力量蓬勃有力,既有声势浩大的抢险重建,又有润物无声的抚慰心灵。(5月9日《四川日报》)

  “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摧毁的不仅是房屋、道路、田园,还有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十年来,在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发展振兴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紧锣密鼓。甚至可以说,因为有了文化的补给,灾区人民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灾后重建这个浩瀚工程才有了今日的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灾区文化重建彰显时代担当。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无可替代,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历史担当、时代使命,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据统计,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的文化遗产数量庞大,其中既有重点古迹,也有馆藏物品,更有文库和办公区。然而,让人暖心的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专项工作组,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现场勘验、灾情评估报告、保护与修复计划。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就这样,文化重建工作在地震灾区有序开展,毁掉的,立刻新建;残损的,及时修复;尚存的,精心保护……十年涅槃,十年蜕变。如今,灾区文化重建顺利告捷,且成功实现追赶跨越。

  灾区文化重建传递文化自信。十年来,灾区文化重建硕果累累,不仅使原有文化遗产得到高效恢复,还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新升级。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源于对中华文化的精确理解,也源于坚定的理想性念。一方面,我们有能力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在文化重建过程中,不论项目确立,还是投入保障,都呈现出“快、稳、准”的特点。集中力量办大事,说明我们在困难面前,永远是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另一方面,我们有信心让文化事业走得更高更远。尽管灾区众多文化遗产受损,但我们信心犹存,谁也无法阻挡文化传承的铿锵步伐。中华文脉源远流长,我们必定将其发扬光大,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灾区文化重建凝聚精神力量。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不仅是要让他们居有定所、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还需帮助他们尽快从灾难与苦痛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时,文化滋润对精神的鼓励就显得举足轻重。抚慰灾区人民心灵的,既有救灾现场辗转奔波、日夜劳作的忙碌身影,也有让他们真诚感动的好声音、好故事,更有享受文化服务的轻松与快乐。十年间,从主题晚会到爱心倡议,从慰问演出到心理疏导,从歌剧创作到公共服务……文化凝聚磅礴之力。随着灾区文化重建有序推进,面对艰难险阻,人民群众表现得异常坚定和沉稳。如今的灾区,时时歌声相伴、处处笑脸相迎,这便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