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央媒纷纷点赞四川农民夜校为哪般?
http://www.scol.com.cn(2018-3-30 7:57:0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6年8月以来,四川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开办农民夜校。201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刊发文章点赞四川农民夜校工作。文章称,目前,四川已开办农民夜校45832所,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武器。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的小康,绝不容许任何人轻易掉队,更不能将农村贫困地区排除在外。如何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而不陷入脱贫不脱困、脱贫又返贫的循环?如何将政策、资源精准到户到人,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让致富的门路多起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精准脱贫更“精准”?这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破解的课题。特别是贫困是动态的,今天脱贫了,明天又有可能返贫。没有完善的“造血”机制,“补血”之后还会出现“贫血”,甚至一旦停止“输血”,“贫血”症状更为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破解这些课题,就需要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稳定持续脱贫,让“造血”功能更强大。四川以农民夜校为重要载体,把脱贫“妙方”送到群众手上,培训、塑造新时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让贫困地区有了“造血干细胞”。这种“破解之法”,着实值得点赞。正如四川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所总结的,“‘农民夜校’是深度融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既注重精神上的扶志,又注重技术上的扶智,弥补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补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技术短板,促进了脱贫攻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农民群众脑袋口袋‘一起富’、精神物质‘双脱贫’。”

  身无内秀,拳脚难施;功力在身,事半功倍。脱贫攻坚的力气要用在刀刃上,四川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把村庄当教室、大地当课堂,创新“必学+选学”“课堂+现场”“集中+流动”等模式,让农民夜校成为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孵化园”,成为新鲜血液源源不断、绵绵不绝涌入的造血“兵工厂”,给我们的启示是:距离2020年贫困人口脱贫的期限已经屈指可数,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想拿下脱贫攻坚战的“娄山关”“腊子口”, 把贫困户“扶起来”并且保证他们不“倒下去”,没有“输血式扶贫”不行,没有“造血式扶贫”不行,没有更加灵活、有力的扶贫方略更不行。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必须要有谋生技能、要有致富手段。央媒纷纷点赞四川农民夜校,传递的一条重要信息就是:只有让贫困人口有渠道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有机会接受职业能力培训和教育,让他们生财有道、致富有门,才能充分激发贫困地区人口内生动力,才能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远离贫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