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非名校不取”的招聘偏见该改了
http://www.scol.com.cn(2017-12-26 8:44:5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张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安徽卫视一档访谈节目里,一位前HR经理曾抛出“会对非985高校的大学生区别对待”的话题,这位前HR经理表示,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名义上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对应聘者预先设置各种隐性约束。比如,参加招聘会时,他们会把985和非985的大学生简历分开放,离开时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只能“被清理”。(12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2018年考研刚刚结束,与2017年相比,考研人数增长37万。考研大军的不断“扩容”,或许正与当下招聘市场“非名校不取”、“非研究生不聘”的“虚火”需求相暗合。可以想象,当招聘方将招聘对象“前置”为“985”等名校生时,那些寒窗十余载的学子们,只能等待着被“遗弃”的后果。这种名校、高学历情结,早已超出了“人当其才”、“才尽其用”、“岗才相匹配”的基本要素要求,是极为不正常的。

  一些单位之所以能够“非名校不取”,就在于在用人方面,这些单位仍然处于“买方市场”,供需关系上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用人单位面对汹汹挤来的求职人,大有“来者颇多而不愁”的心态,这自然是用人金字塔状态的真实写照。但如果这种状态向用人市场进一步蔓延,就会加剧人才无谓的进修对于构建与用人市场相适应的人才供应生态是不悖逆的。

  研究生比例的提升,反映了国家人才素质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是,一味的“非名校不取” 、“非研究生不聘”就扭曲了用人市场的导向,人为制造了人才、教育资源和岗位的不相匹配性,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间接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当一些用人单位仍然抱守“非名校不取”的偏见时,各地延揽人才“大战”却也白热化,甚至扩展至三线城市。从院士到“海归”再到研究生,一些城市也对高技能技术人才放开,并非仅仅就是“名校”才能“被抛绣球”。“不买贵的,只买对的”正成为用人单位甚至扩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国家用人选人的价值取向。

  学生应该摒弃学历等虚荣、面子,用人单位也应摒弃与工作不相匹配的高位学历,否则,对于供需双方都是一种压力。用人单位不愿聘请研究生等高学历怕留不住人才,如今,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能不说用人应该回归用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装门面”最大化。

  筛选“非名校”人才,用人单位表示成本太高,但只光顾“名校”学生,既把用人成本转嫁给那些“非名校”学生,让他们面临更大压力,也无形中加大了用人单位要付出更多人力资源的“附加”,哪怕这些高学历人才在用人单位根本就没必要。

  大树是良好生态不可缺的一部分,但幼苗、乔木、低草也不能被排队在外。一味追求大树而忽视野草、乔木、幼苗,生态自然单一最后退化。“非名校不取”之风一日不纠正,人才兴国战略就得不到有效确立。而破除这种偏见,有赖于国家人才战略的有力指引和疏导,更需要用人单位的自我纠偏。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