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震灾“夺不走”九寨的美丽
http://www.scol.com.cn(2017-12-21 8:51:5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张宗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距离“8·8”九寨沟地震发生第122天,距离启动灾后恢复重建第30天,12月8日,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12月19日《四川日报》)

  九寨是美丽的代名词,而随着抗震救灾的实践,九寨又多了一个代名词:坚强,这坚强来自于众志成城的抢险救援,更来自于科学有序的灾后重建。如今,四川省委对九寨灾后重建进一步科学部署,无疑又多了一层“坚强的后盾”,而有了这些坚强的后盾,震灾就“夺不走”九寨的美丽。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重建新九寨,事关灾区长远发展和群众长远生计,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就在地震一周后——8月16日,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再次赶赴九寨沟,此行目的之一,是为了超前谋划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此后,九寨灾后重建更是紧锣密鼓,距离“8·8”九寨沟地震发生第122天,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给出庄严承诺,并以省委全会《决定》的方式,表明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的坚强决心。

  经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四川,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因此九寨灾后重建已经不再“生涩”。然而,九寨沟地震灾区兼具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高海拔地区和次生灾害频发等特性,考验着省委决策层。为此,起草从处理棘手的矛盾入手,创新应用拓展“芦山重建新路”,经过一次次思想碰撞、反复推敲以及字斟句酌地修改后,留下的都是有用的“干货”,字里行间充满科学精神、辩证思维,闪耀着创新光芒。

  是的,《决定》既有以往经验的吸收,又有创新精神的体现。我们看到:省委稳妥地处理好了几对棘手矛盾,科学解决“有为”和“有不为”的关系、“聚焦”和“扩面”的关系、“恢复”和“提升”的关系、“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关系,将恢复提升九寨沟景区、打造更多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推进“大九寨”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一并考量,避免了顾此失彼。可以说,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灵活应用了重建新路,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改良”, 彰显了九寨灾后重建的理性与成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看到:《决定》突出让群众共享成果。比如:推进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决定》指出促进旅游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扎实推进公共服务重建,《决定》强调加强灾区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推进城乡住房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决定》要求让灾区群众住上安全、舒适、实用的房屋。可以说,无论是生态保护、地灾治理还是住房重建、公共服务提升,“人”的因素始终是《决定》起草围绕的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彻底贯彻。

  历史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以峰回路转写下壮丽篇章。在三年科学重建方案的指引下,九寨必将实现“峰回路转”,书写涅槃重生的壮丽篇章。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