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遗址被仍成“钱山”,景区真的很无奈?
http://www.scol.com.cn(2017-7-14 7:51: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此前,有老人在上海浦东机场坐飞机时,往飞机发动机里扔钱,导致航班延误,并引发了争议。其实,一些人的扔钱已成习惯,一言不合就扔钱,从故宫的荷花池里,扔到各地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化石边上。在杭州,雷峰塔的遗址,就因为很多人扔钱,而成了一个钱山。日前,钱报记者来到雷峰塔景区一探究竟,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雷峰塔遗址,正经历着被“砸钱”的烦恼。(7月13日《钱江晚报》)

  媒体对雷峰塔景区被“砸钱”的报道不是第一次而是N次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媒体出来关注,旨在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遗憾的是,每次报道过后,状况基本上没有改观。游客还在扔硬币,也看不到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对此有什么新办法。“硬币扔到玻璃上叮叮当当”的场面还在上演,且有加剧之势。

  想让陋习一下子就改变确实很难,国人喜欢往炉子、池子、坑子里扔钱,这由来已久,人家就是相信“许愿”之类。即便是某些老外,不也有此“陋习”?许愿本无可厚非,但必须依场合而定,要是到了公共场所,就该遵守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写着“保护遗址请勿抛物”的地方扔硬币,与写着“请勿刻画”的地方却有人乱写“到此一游”,或与写有“禁止大小便”的地方却有人方便,没什么不同,既不文明,也违规甚至违法。

  朝遗址上扔硬币的做法不文明,伤害的是遗址,游客肯定有过错,而景区也委屈地称“很无奈”。要说景区和管理部门并未采取任何措施,也是冤枉了人家。雷峰塔遗址上就有一块写着“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且游客都能看得到。而且,就在玻璃屏幕上还贴着很醒目的“保护遗址请勿抛物”警示标语,可就是无法阻挡游客扔硬币。雷峰塔景区还采取过诸如保安巡逻,上前阻止等措施,但还是无法有效阻止游客。

  而上述这些措施实则无效的根源,就在于景区和管理部门没有真的下狠心整治。国人有仍硬币的心理乃至从众心理,这是游客的问题,而如果管理者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就有纵容之嫌。诚如报道中提到的新华社的评论:一些博物馆和景区,对扔钱行为疏于管理,游客扔下的钱也没有及时清理,以致于游客认为这是默许的,所以加剧了扔钱行为。可见,措施不力,就无法使扔硬币停下来。

  报道称,目前雷峰塔景区对遗址的钱币每个月不定期清理一到两次,旺季的时候次数多一些。一年下来大约能清理出两万多元。这些钱被用于雷峰塔的日常维护。如此,这“讨吉利”的钱日积月累,想必该有几十万甚至更多吧?这么大的数额,景区为何不把这钱专门用于治理乱扔硬币上呢?比如,在遗址的旁边,专门设立一个扔硬币的地方,以让有“许愿”之心的游客随便扔,或是把这些钱(或设专项资金用于整治)用于劝阻的支出。

  所以,对那些“信则灵”的游客来说,其陋习难改是一方面,而景区措施不力,就是另一个方面。往雷峰塔里投币,不但是破坏遗址的行为,给工作人员带来清理负担,更是对人民币的不敬。但要想改变往遗址里投币这种“陋习”,也不是一两天的事,需久久为功。对此,实不该把责任都推给游客,对不起雷峰塔的有“不良”游客,恐怕还有管理“不善”的景区。各景区不能仅是帖出“谢绝扔钱”或“爱护文物”之类的告示后,就不管不问了,还要想办法让游客无法把钱扔进去。

  1924年,当鲁迅看到雷峰塔被“乡下人”抽走,千年的老塔轰然倒下时,先生的心情十分沉重,愤然写下《论雷峰塔的倒掉》。如今都21世纪了,难道我们对“扔币”之陋习就如此束手无策?真的如此,“倒掉”的恐怕就不只是雷峰塔了吧?(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