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有“童心”的人越多说明社会心态越佳
http://www.scol.com.cn(2017-6-2 7:41:3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记者5月30日、31日走访了济南一些商圈,看到不少商店打出“童心不可失”“给她宠爱”“谁不想当小公举”等瞄准成年人的促销标语。购物网站也出现了一些“怀旧店铺”,这些店铺售卖“80后”“90后”小时候爱吃的零食、爱玩的玩具,不少店铺还推出了怀旧风的“六一大礼包”。(6月1日中国新闻网)

  “六一”儿童节当然是孩子们的节日,而有些年轻人也过儿童节,喜欢自称“宝宝”,这大概是想给忙碌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保持一份童心吧?于是,面对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大龄儿童也“蹭”入了“六一狂欢”的队伍,就有人感到不解,称其为“不想长大”心态。然而,仅凭一些青年人也热衷儿童节,就说是“蹭六一”,这未免有些偏颇。

  如果说“六一”儿童节仅是小孩子们的专利,恐怕也不现实。儿童节,不也就是大人跟着欢乐的节日吗?如果不是令人讨厌的永远长不大的“巨婴”,仅是保持一颗童心,只要不是动辄就“找爸找妈”的“妈宝”,与孩子们共享儿童节,趁着什么亲子活动、助儿活动,与孩子们疯一次,玩儿一把,又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事实上,那些本是儿童看的动画片、卡通片等,不也是吸引了不少成人在观看吗?就连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之类儿童喜欢的快餐,不少青年,甚至中年人不也蛮喜欢的吗?

  试想,如果儿童节仅是儿童在自娱自乐,没有成年人,包括二三十岁,甚至中老年的参与,这样的节日不是显得乏味?其实,就“童心”来说,无论年龄多大,都潜藏在所有人的心中。文学名著中不是有那么多“老顽童”吗?而现实生活中“儿童化”的东西,包括文化习俗、穿衣打扮、交流沟通、行为习惯等,都无法与儿童割舍。这不是说“长不大”,而是天然联系,无论到哪儿,岁月如何变,都保留在人和社会群体中。

  当然,儿童过六一节,是童真童趣的正常流露,而一些成年人过儿童节,纯粹是为了“找乐子”,尽力表现出“童真童趣”。但只要不妨碍他人,只要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总是生活在虚幻中,而是为了向童年致敬,偶尔“装嫩”一次甚至几次,未尝不可。正像报道配图中一群上海外企女白领那样,“六一”儿童节这天,她们回到校园,带上红领巾重温少年时光。也正像那位澳大利亚留学生所言,国外的年轻人也喜欢过国际儿童节,通过逛街、购物、吃饭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还会在儿童节互赠礼品。

  生理生命的周期,自有其规律,这不能打破,但人是属于社会动物,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就有童心和好奇等欲望,那种大人就该城府深,老成持重,不苟言笑,就该一本正经的观念,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成年人同样可以天真烂漫。其实,“童心未泯”这个词挺正面的,特指那些有着小孩特质心态、心境、个性、趣味的一类人。他们与生俱来的童心情结,始终保持着对钢铁森林的抗拒感;就算是外表不可避免的变得成熟,也要在内心保留小孩儿的一角。因此,说童心未泯,是代表一类人的生活态度,一类很有个性的人吧。

  如今是网络时代,伴随网络长大的90后甚至80后,都有着与过去年代增大了的压力。如果适当保持一颗童心,即保持一种好奇心和蓬勃向上的心态,那岂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对那些思想和行为还停留在童年的“巨婴”青年,对那些拒绝长大,无法实现人格、经济、精神独立的大龄“儿童”也要保持足够的警觉,但这毕竟是少数。而无论如何,一个社会保持“童心”的人越多,这个社会肯定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而且,有“童心”的人越多,说明社会心态越佳。(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