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绿色打底是四川养“生”之道
http://www.scol.com.cn(2017-5-23 7:35: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五年来,四川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事业,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四川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5月22日《四川日报》)

  人有养生之道,发展也有养“生”之道。四川把绿色作为“生命线”,坚持绿色打底,涵养“生态”文明,正是发展层面的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四川善守绿色“生命线”。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装点着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也装点着中国梦四川篇章。四川是全国3大林区、5大牧区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使命。为此,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王东明指出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生命工程,这是四川的承诺。为了这一承诺,四川降雾霾,保清水,护净土,守红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山清水秀的底色更加鲜明,美丽四川正在显露生态魅力,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可以说,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这是绿色发展的“酬谢”,更是对“生命线”的呵护。

  养“生”之道在于四川善做绿色“加减法”。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需要主动作为,科学谋略。面对绿色大考,四川省委选择的“绿色运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既开展国土绿化,筑牢生态屏障,又削减污染,逐步改善环境。加法,从投入高强度发力,五年来四川林业累计对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投入治理资金超50亿元,创历史新高。减法,是啃下“污染存量”,去年底首批432个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一次次关停改造直指污染沉疴。加法,瞄准自然生态的“量质齐升”,加的是民生幸福指数。减法,瞄准污染治理的“量源双降”,减的是人民心头的隐忧。加减之间,是四川绿色发展的“科学运算”。

  养“生”之道在于四川善举绿色“指挥棒”。“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无数经验证明:人对自然过度的索取行为和开发强度,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善举绿色“指挥棒”,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我们看到:四川改革从“权”与“责”这个生态文明的核心命题落笔,从顶层设计入手,变压力为动力,一条健全制度、完善法治之路渐渐清晰。2014年四条林业生态红线划定……一个个规划,一条条红线,一项项考核,拉起一道道生态保护的“高压线”。2016年,沉寂多年的排污权交易再次起航……一本本产权证,一次次解“封印”,启动无数个生态建设的“发动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这正是四川举起的绿色“指挥棒”。

  养“生”之道在于四川善弹绿色“协奏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坚持绿色发展的本义所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双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的正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看到:四川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一方面向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产能开刀。2013年至2016年,我省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另一方面,重点培育壮大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大盘结构优化。可以说,四川让绿水青山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这正是在巴山蜀水间奏鸣的一曲绿色“协奏曲”。

  “含绿量”就是“含金量”。绿色是四川的底色,也是生态的本色。四川把绿色打底作为养“生”之道,必将通过保持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