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从灾区“浴火重生”看四川为民情怀
http://www.scol.com.cn(2017-5-12 7:43:0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浴火重生!”2017年3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起身接过四川代表带来的芦山地震灾区重建新貌照片,高兴地点赞。照片中,总书记亲吻过的小男孩骆俊诚,已经背上了小书包;震中龙门乡建起美丽新村,村口矗立的感恩石上镌刻着“永远跟党走”。永远跟党走。这是穿越灾难的四川人,质朴而真挚的心声。(5月11日《四川日报》)

  其实,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照片,仅是四川在灾后重建中众多成就的一个缩影。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部署,各地积极落实下,四川在经历的严重自然灾害后,灾区都“浴火重生”,在满目疮痍的地方,又重新建成了令人羡慕的美丽家园。这表明,党中央始终对灾区关怀备至,四川对灾区重建高度重视,精准把握,由此才在废墟上创造出“人间奇迹”。这是四川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民情怀的具体展现,给前来参加全国主流新媒体瞰四川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都感叹灾区是“壮丽新生”!

  灾后重建的奇迹,可视为道路上的一个可贵探索,这是“‘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机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自然灾害都难不倒四川人,而是令川人更加豁达和坚韧。面对严重灾难,四川与全国人民一道共铸坚固长城。大地震留给我们的是废墟和伤痛、眼泪和忧愁,但四川人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顽强和气度令所有人尊重。那些感动、坚强、魄力等并没有沉淀,而是成了永远的符号和标本。尤其值得自豪的是,四川的灾后重建,变成了“创新发展”,这令众人为四川竖起大拇指。

  灾难终将过去,而灾后重建是更大的考验。在感动的泪水、无尽的悲伤、感慨和追思后,四川以更大的信心、勇气、毅力、气魄和智慧,为灾后重建踏实努力。意志坚强的四川人在伟大的抗震精神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而在震后重建中,又把这种精神发挥到了顶点,这才使如今的灾区到处欣欣向荣。而这些体现的正是“为民情怀”。胸怀大局的四川在应对大灾中经受了考验,交上一份份优秀答卷。这是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也是强化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带来的结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灾后重建,困难重重,甚至出现过“受灾发展慢有理”的论调。然而,四川省委面对巨大困难发出了响亮的“灾区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号令。一项项决定、政策、措施,一件件得到落实。灾区书写奇迹,证明四川不负党中央重托,把灾区重建作为新起点,把“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看那些四年前还是废墟的地方,如今建起了各类民宅、工厂、学校,栽上了绿树、种植了花草;看那些灾后建起的各种产业园区,再看那些灾区群众展现出的一个个笑脸,这些都说明,从救援到安置,再到恢复重建,再从归零到重振,四川心系人民,砥砺前行,成就斐然。

  每一次灾难都是一次考验,能看出从救援到重建那漫长过程中,执政者的执政能力,以及为民情怀到底有多厚重。令人欣喜的是,四川在接连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中,都经受住了考验,在各个关键阶段和重要时刻,能及时、高效、准确地做出部署,解决实际问题,引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在重建家园中令党中央满意,令灾区人满意,也令四川和全国人民赞叹。由此,四川灾区的浴火重生,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殷切关怀下,省委的具体部署下,以及包括灾区在内的全体四川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从灾区“浴火重生”,让人看到了四川的为民情怀,也为省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献了一份厚礼。(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