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国评蜀论 >> 正文
练“砍柴”本领,做时代“樵夫”
http://www.scol.com.cn(2017-4-17 7:44: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何竹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廖俊波给自己的微信昵称取名为“樵夫”。这个看似相貌普通的“砍柴人”,到底拥有着怎样的魔力,竟如此令人念念不忘,如此深得人心,如此声名远扬?认识廖俊波的人都说他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从不发火,没有领导的架子,对年长的永远称呼“老兄”“大姐”,对年轻人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4月15日 《人民日报》)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走了,走得那样突然,来不及给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说一声“再见”,来不及多看一眼这片他深爱着的闽北土地。这位新时代的“樵夫”,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而其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元素,正汇聚起脱贫攻坚、情系百姓的正能量,在广袤的华夏时空中闪耀。要当好一名“樵夫”,至少要练好“砍柴”的三方面本领:一是熟悉山中的一切,二是有识“柴”的本事,三是要有“砍柴”的快刀。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樵夫”,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之中,多以悠闲自在的形象出现,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就会从那份“悠闲”中品读出别样的韵味来。一名真正的“樵夫”,当徜徉于山野,与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为伴,对山里的环境了如指掌。廖俊波同志,正是这样的一位“樵夫”。他每到一处,都深入到最基层,除了了解群众疾苦外,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全方位的考察、调研。因为他知道,不谙环境、地域而盲目作出的决策,是行不通的。能够应对别人的“隔水相问”,是当好“樵夫”的前提;廖俊波同志对自己所属地域的透彻了解,是其“樵夫”人生的最好铺垫。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樵夫”自当要识“柴”。那些易燃,那些不易燃;那些该坎,那些要留下来,都需要进行精准识别,砍回的柴才有质量。廖俊波同志无论是在最基层还是后来的县里、市里,都一贯保持着摸准问题、对症下药的作风。“政和县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市民广场,没有文化中心,没有像样的桥梁,甚至没有红绿灯、斑马线”,他就从这些设施的改善开始;面对县里曾经的腐败窝案,干部群众“信心不足、状态不佳”,他就从聚人心、提信心开始,将百姓的思想意识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几年时间,全县财政收入就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磨刀不误砍柴工”,“樵夫”的砍柴刀是否锋利,也直接影响着砍柴效率。大凡优秀的“樵夫”,一定不吝惜“磨刀”的功夫。刀磨快了,砍起柴来才顺利、效果好。作为基层干部,廖俊波同志坚持“磨刀”——锻炼自己与老百姓和有本事的人打交道的本领。在他心中,与老百姓是一家人,从不“以怒生威、以官压人”,都是“春风化雨、以诚化人”。对普通百姓,他满怀爱心,倾注心血服好务;对待人才,他尊重抚慰,“三顾茅庐”请出山。这样的“快刀”,廖俊波同志是在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党性上磨砺出来的。他能“在一张白纸上能画出美不胜收的图画”,其功夫、其情怀都足以让人敬仰。

  “壮志未酬英魂散,音容宛在断人肠”,道出了英雄的壮烈和百姓的哀伤。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廖俊波同志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这位了不起的“樵夫”,深谙“柴山”,熟识“柴类”,更有锋利的“柴刀”,砍出的是优质的“柴禾”,留下的是闪光的“精神”。我们学习廖俊波,就当练好“砍柴”的本领,做一名时代的“樵夫”。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