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娱乐体育 >> 正文
从戏曲广播操成“网红”中拓宽发展思维
http://www.scol.com.cn(2017-2-1 8:08:2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30日(正月初三)晚,中国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亮相2017春节戏曲晚会。事实上,这套广播操在此前已经因其教学版视频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央视戏曲频道新媒体组导演李晶告诉记者,30日在春节戏曲晚会上播出的只是这套“戏曲广播体操”的一部分,而这套广播操的教学版视频在过年前已经上传到了网络(据1月31日《中新网》)。  

  或许是父母都是地方戏曲演员的缘故,笔者打小就坚定的认为只有在舞台上“唱戏”才算是真正的演员和艺术,即便是如今影视明星一大堆,但笔者还是认为,相比起求真求实、没有任何功底都可以成为“明星”的影视演员,戏曲依然是专业性最强的文化艺术,即使在戏曲舞台上“跑龙套”,非但影视明星难以胜任,一般的“群众”更不可能穿个行头就能上。尤其是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既源于生活,又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与凝练,更显的唯美柔雅、铿锵山河。没有对戏曲的全神投入与着迷,是很难从中领略这一最具东方特色的传统艺术的。  

  然不容回避的是,随着现代传播平台的增多和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丰富,再加上快节奏生活及碎片化艺术的大行其道,传统戏曲艺术已经被边缘化,即便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也已成了各种电视晚会的点缀。曾几何时,令多少人倾倒乃至追捧的戏曲艺术和她的从业人员,如今只能靠每年赶几场庙会或是稀稀拉拉几位老年观众残喘度日,很多地方戏剧团早已名存实亡,按时下的发展趋势,如果戏曲艺术再不依靠自身努力创新抓住年轻观众,淡出历史或也只是时间问题,戏曲艺术已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命运。  

  显然,无论戏曲艺术形式如何高雅,如何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缺少创新元素和优秀的新剧目,不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喜爱,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立足与发展,都是很不现实的,尤其是戏曲艺术属于“慢节奏”,与现实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乃至普遍的浮躁心理存在脱节和差异,难与年轻观众的欣赏心理及情绪相吻合,很少再有人对咿咿呀呀的唱腔和脸谱化的唱念做打感兴趣,无论这种曲高和寡艺术具有再高的价值和魅力,都很难再适应社会大众,唯有对戏曲艺术进行改革创新,去贴近和走进大众,才能让戏剧艺术“绝境重生”,回归到争奇斗艳的艺术百花园中。  

  其实,在戏曲艺术本身难以抓住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情况下,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平台或媒介,将其他多重艺术形式乃至科技舞美等融入戏曲艺术之中,让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命,无疑是一条很值得探索和尝试的途径。戏曲广播体操一经上网就吸引大批粉丝的关注和青睐,乃至成为“网红”,关键就在于戏曲艺术的唯美柔健与广播体操这种普及性的健身锻炼动作进行了“深度融合”,让看似干枯乏味的广播体操顷刻间便的韵味十足,把简单的广播操动作转化成戏剧舞台上“一招一式”,不但提升了广播体操的健身效果,动作也更显“艺术范”,而融入戏曲元素的广播操音乐,更让唯美的戏曲舞台动作在广播体操中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几乎没有人看过一遍之后可以拒绝重复。  

  实际上,有多少人喜爱戏曲广播体操,就会有多少人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让戏曲艺术通过与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深度融合、释放,在获得年轻人接受和喜爱的同时,势必也会将年轻观众拉回到戏曲舞台的面前。戏曲广播体操获得成功,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启迪,就是如何拓宽戏曲艺术的发展思路,既然相声小品、电影电视等可以融入戏曲艺术和舞台元素为自身发展服务,那么遭遇现代艺术冲击的传统舞台戏曲,也完全可以降低身段,在主动“依附”其他艺术形式中来凸显自己的优势,而舞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无论与广播体操还是武术表演、杂技、魔术乃至风靡各地的“广场舞”等进行融合,几乎都能实现“双赢”,也完全能够重新吸引观众,再现昨日戏曲艺术倾倒万家的辉煌。(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