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河南方言同属于汉语语言角色
http://www.scol.com.cn(2017-2-9 7:37:4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孙金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小品一直都是春节热门节目,但是在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晚上,郭冬临的小品《取钱》却陷入了法律诉讼。因为该小品中的骗子电话说的是河南话,于是西安河南籍律师就以“地域歧视”、“侵犯河南人名誉权”等为由向法院提出诉讼。(2月8日中国投资咨询网)  

  看来,这次郭子“摊上大事儿”了。其实,郭子不必紧张,他只是一个春晚小品演员而已,小品演员采用何种语言,是由编剧和导演确定,何况小品中的骗子是由编剧魏新配音,他是山东人,老家方言接近于河南,硬要扯上河南话,法律事实认定不足。魏新是否存在“地域歧视”、“侵犯河南人名誉权”的个人故意,更是无法确认。侵犯名誉权,同样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说起河南方言,笔者就想到烩炙人口的豫剧《七品芝麻官》精彩表演,以及剧中“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名言。河南豫剧没有因为剧中反面角色说了方言,有人就认为丑化了河南人而遭到诉讼。因为,角色正面还是负面,与褒贬语言无关,语言地域不存在歧视与褒奖,语言地域性不存在原罪。  

  在影视界,塑造的领袖人物使人们对四川话、湖南话感到特别亲切。在戏剧界,黄梅戏、越剧为许多听众喜欢,但在这些戏中同样有正反面角色,它并不存在对安徽、江浙方言的地域歧视。  

  百度搜索“语言角色”才知道汉语同属一种语言角色,它区别于日语、英语等外国语种。在汉语中,数以千万计的方言,理所当然同属一种语言角色。如今,全国推广普通话,在中国不论何种语言,都统一于普通话,难道小品说了普通话,也是歧视中国人吗?因此,以文艺作品的地域语言,诉诸为“地域歧视”是站不住脚的。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