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天府评中评 >> 正文
[十八届六中全会]“无中生有”的巧妙构思
http://www.scol.com.cn(2016-12-2 16:28:1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马新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无中生有”常常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如果用在评论的思考上,却能使文章摆脱新闻本身的束缚,产生推陈出新的效果。在十八届六中全会的评论中,就有一些作者通过“思考的延展”,使评论超越新闻本身,衍生了新意,体现了“无中生有”的巧妙构思。

  “无中生有”体现在归纳梳理。评论缘于新闻,但不能拘泥于新闻,这就需要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人无我有”的效果。在这方面,倪洋军老师可谓是“代表人物”,在这次十八届六中全会评论中他发表了10多篇作品,几乎每一篇都与众不同,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归纳梳理,提炼出别具新意的观点。比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突出“三规”》、《强化党内监督要练好“全”字诀》、《全面从严治党要让党员有“三感”》,这些都是通过思考进行归纳提炼,是新闻中没有的,而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梳理,使文章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无中生有”体现在灵动思考。思考的灵活性,决定评论的灵活性,一篇充满灵动思考的文章,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次十八届六中全会评论中,就有一些作者以灵动的思考,为文章注入了“新鲜元素”。比如:郑端端老师的《厚植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底座”》就富有灵动思考,其思想教育上“入脑入心”、 监督管理上“从严从实”、查处问责上“动真碰硬”的三个小标题设计,既与六中全会精神相吻合,更体现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设计,不仅条例清晰,层次分明,而且排比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股评论的“新风”扑面而来。

  “无中生有”体现在形象论述。纵观以往,很多评论文章都因生动形象而成为名篇佳作,这在中国新闻奖年度评选中窥见一斑。此次十八届六中全会评论也有一些文章标题形象,论述生动,体现了作者“无中生有”的巧妙构思。比如:吴海霞老师的《把“严”字刻在打铁之“锤”上》,就采取了比喻论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永葆“自身硬”,就是因为在“打铁之锤”上镌刻了一个深深的“严”字,可谓形象贴切,使评论更加生动。此外,图八木老师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严格党内监督比喻成从严治党的两把“利器”,也显得富有新意。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