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洋节中过”需厘清东西文化内涵
http://www.scol.com.cn(2016-11-2 7:49:2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董国昌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尽管属于“舶来节”,但有不少人发现,如今这个“洋鬼节”正和圣诞节、情人节一样,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节日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在广州的很多幼儿园和教育培训机构,都组织了万圣节的主题活动。为什么一个西方节日如此受国人青睐?我们的孩子该过万圣节吗?(11月1日《南方日报》)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文化的传承和纪念,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对节日赋予的文化内涵亦不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随着中国文化输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同时,西方不同族群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这对当今世界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西方的万圣节,在中国不是不可以过,但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需厘清这个节日所赋予的文化内涵。

  只有厘清节日的文化内涵,才能使节日具有意义。特别是作为中国启蒙教育的幼儿园,无论老师和孩子,更要知道这个节日的来源和所要传承的文化基因,不是单纯的为过节而过节。比如西方的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最初的节日礼仪是举行弥撒仪式,庆祝在天的全体圣人,原本是具有赞美和教化人的神圣内涵的,而且多一般在教堂内举行。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价值观的改变与逐利思想的作祟,逐渐演变成了一商业活动的行为。那么,对于这个神圣的节日来说,是一种变了味的节日,不仅失去了传承的价值,更有了充满了铜臭味的腐化堕落的嫌疑。

  从节日本身来讲,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严格来说,同中国的中秋节、春节具有同等的文化价值内涵。可是,在没有读懂节日应有的价值要义和文化内涵之下,就追风而过,不仅是对节日的亵渎,更是一种悲哀。

  目前,每到一些西方节日之际,闻风而动的不是求本溯源研究和学习节日文化,而是一些商场千奇百怪的促销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大多是针对幼儿妇女,按照商家的说法就是“孩子和女人”的钱好赚,可就是在这种畸形观念之下,一些不辨黑白的幼儿园居然跟风而行,而孩子,更不知道节日为何物,只知道是老师安排的,就言听计从的跟着过。于是,将本来神圣的节日过成了“与鬼为邻、与鬼为伴”的“鬼活动”了,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介入内涵和价值意义。

  节日,无论是“洋节”还是“中国节”,商家利用节日的叫卖是商家的事,如何规范节日期间一些商家不择手段的炒作,是监管部门的职责。但是,作为教育机构的幼儿园要考虑自己的职能,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对于过节,是从文化教育入手,不是让孩子、甚至家长陪孩子做手工、玩搞怪游戏的。也就是说,作为幼儿园,不是不过这类节日,而是考虑如何让孩子过好万圣节之类的“洋节”。如此,即可让孩子了解该类节日的起源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内涵,也可培养孩子的视野与对世界的认知;其次,将“洋节”与“中国节”的起源和文化做以对比,告知孩子,美好的事物不吝赞美,丑恶的事物应该鞭笞,也算是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幼儿启蒙教育吧,这才算是回归节日本身的意义。

  所以,对于“洋节中过”,不是斥责之“崇洋媚外”,而是应有一种世界格局的包容之心,不论是西方节日,还是中国节日,都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只有厘清文化的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互联互通的世界来说,才能做到和谐相处。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