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当好绿色“装点”的能工巧匠
http://www.scol.com.cn(2016-8-16 7:41:1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马新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人民日报》8月15日刊发王东明书记署名文章,题目是《用绿色装点巴山蜀水》。虽说是“装点”,但全文除了题目以外,并没有见到这两个字。然而文章的奥妙也在于此,那就是将巴山蜀水外表的“形”与绿色发展内涵的“神”融为一体,用“六个转变”潜移默化地进行“装点”。它启示我们:推动四川发展,必须深刻领会“六个转变”的要义,当好绿色“装点”的能工巧匠。

  四川的绿色本来“天生丽质”,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纯天然、原生态的绿色受到影响,这是自然法则给予的惩罚,也是经济规律发出的警告。对此,四川清醒认识,王东明书记更是指出: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尊重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创造更多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可见,绿色“装点”并非只是外表的植绿护绿,而是从经济发展规律的“内核”来认识,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发展理念外化为青山绿水、内化为“绿色思维”。

  绿色“装点”蕴含辩证发展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种辩证关系: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绿色“装点”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现代化不能让车水马龙的喧嚣、雾霾围城的迷惘湮没了绿色的生机,唯有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一切才有价值。因此,王东明提出推动发展观念向生态优先转变,促进转型发展,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可以说,这样的“装点”,就是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创新、转型、升级,让美丽与发展同行。

  绿色“装点”体现在“六个转变”。绿色原本是一种色彩,是自然界的本真状态,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此背景下,四川提出“六个转变”,既强调生产过程绿色低碳,也强调发展结果有利于生态平衡;既养护好一方山水,也富裕一方百姓;既要保持生态优势,又要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可以说,“六个转变”既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的朴素呈现;又是生态伦理与四川省情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揭示了绿色“装点”的真谛和精华。

  绿色“装点”是全新的财富观。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礼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家底,拿钱买不来。四川提出生产优质绿色产品,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这就是将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从而以源源不断的就业、增长、收入等,换来新的财富。可以说,财富有货币形式的,也要有生态形式的,只要我们把绿色发展作为动力源和支撑点,从绿色供给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就能通过释放“生态红利”换来“绿色财富”。

  绿色“装点”是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来点绿成金、保驾护航。我们要坚持以“六个转变”为指引,打造保护、治理、引导“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要用好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考核问责,推动治理模式向依法治理转变,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将环境违法与市场准入、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挂钩,提高违法成本,让守法者得实惠、违法者付代价。要用好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发挥市场力量,引导公众参与,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营造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绿色“装点”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发展方式,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只要我们深刻领会绿色“装点”的含义,运用绿色思维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生态账,就能当好四川绿色“装点”的能工巧匠,让”常青树”变成”揺钱树”。(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