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百岁蜗居老太何以“多子”难“多福”
http://www.scol.com.cn(2016-7-19 8:13:2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徐甫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有知情人爆料称,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一位99岁老太住在猪圈、厕所旁边的窝棚里,衣不蔽体,生活不能自理,而老太儿孙成群却无人过问。记者为此到现场进行了探访,并将情况向当地政府进行了反馈。昨日,记者再次来到现场,发现窝棚已经拆了,老太也不在这里了。村民们说,几天前村干部带人过来,把窝棚拆了,老太现在住在她小儿子家了。(7月18日《安徽商报》)

  老太太的“家”,说是“蜗居”,实则为紧挨猪圈、厕所的窝棚,仅有5平米不说,还破旧不堪,真正是晴天臭烘烘、下雨全淋透。然而,这位独居老太并非“孤寡”,而是育有3儿1女,孙辈更是不少,且都住在同一个村子。要说条件,大富大贵谈不上,却也是住房宽敞、衣食无忧。若与他们的老母亲相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似乎让公众有些惶惑:都说“多子多福”,然人们眼中的这条“金科玉律”,却完全看不到在这位百岁老太身上“灵验”。而更让人费思量的是,据说老太如此处境并非源自子女虐待,而是“自虐”,因为“她不愿意住儿女家”。也许是为印证此说,老太的儿媳再三向记者强调,“我们每天都给她送饭,否则早就饿死了!”

  或许,其儿媳并未撒谎,据记者观察,老太行动极端不便,若再无人送饭,定然熬不到今天。不过,笔者总感觉有些不对劲:首先,这话听起来不像是亲人所说,语气中似乎透着一丝冷漠。再者,老太的状态相当不好,一点不像照料有加的模样。尤其是其栖居的窝棚,棚顶的石棉瓦稀稀拉拉、破破烂烂,既挡不了风,也遮不住雨。就连睡觉的床板也是松松垮垮,几天前的夜里就断了一次,以致摔下来的老太无奈熬到天亮。

  笔者就不解了,即便真如其子女所说,老太独居是因为“不愿麻烦孩子们”,而他们只是拗不过她而已。那么,为何不在子女宽敞明亮的房屋中腾出一间给老太住呢?即便老太非住窝棚不可,就不能把之整修一新,起码能做到遮风挡雨么?就算是诸多儿女都拿不出维修窝棚的钱,那把床整结实,让老太能睡个安稳觉,总不难办吧?

  然而,呈现在眼前的一幕幕,似乎很难让人从中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反而更多的是一种漠然。诚然,一切都是老太“自愿”,没有任何人强逼。甚至做到了天天送饭,也非不管不顾。至于棚破床断,则可以归咎为“疏忽”。然而,老太何以放着天伦之乐不享,偏要品味孤独?她是真的“自愿”,还是亲情冷漠煎熬下的不得已,恐怕大伙心里都会揣着一个“打米碗”吧?

  不妨直言,有时候,不露形色然又无处不在的亲情“冷漠”,比起露骨的“虐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垂暮之年的百岁老太有些形如枯槁,就如记者看到的“衣不蔽体”模样,因而渐生厌倦。除了一天三顿之外,再无嘘寒问暖,就如路人一般。试想,从一位母亲,“沦落”为“多余的人”,除了逃避,她还能作何选择?

  据说,这位百岁老太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刚刚下地,即被遗弃在乱坟岗,后被好心人收养;17岁逢战乱,又遭人拐卖至今。难不成老太“先被遗弃后遭拐卖”的历史,也成了儿女们瞧不起的理由?说心里话,老太太能在这种近乎煎熬的生活状态中,忍辱负重,把3儿1女养育成人,委实让人心生敬意。若对这样的母亲还不知感恩乃至“小看”,那让人“瞧不起”的则是你们自身了。

  不过,让公众欣慰的是,儿女们现已将老太接回了家,且商定由几兄妹轮流照顾,并表示“不会再让母亲受苦了”。这或许是老太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也是最圆满的结局。笔者由衷期待,儿女们接老太回家缘于亲情的回归,而不是迫于舆论压力下的不得而为。若如此,则老太幸甚、亲情幸甚。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