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体制创新让军民融合“两头热”
http://www.scol.com.cn(2016-7-12 7:56:1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宗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鲜明特色,在全省相关部门、军工科研单位、“军转民”“民参军”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7月11日《四川日报》)

  一头是军工单位向军民两用转型热情高涨,一头是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制造热度猛增,四川通过体制创新,打破了军民融合之间存在的障碍和壁垒,无疑让“两头热”同时升温。

  军民融合是一项国际课题。如何将军工技术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各国都在探索,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可供借鉴。然而,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四川特别是绵阳先行先试,不断摸索军民融合路径,发挥了“排头兵“作用。早在上世纪“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在绵阳部署了一批重要的国防科研力量。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绵阳产生了长虹、九洲等一批全国“军转民”的代表。如今,绵阳这座国防军工科技“宝库”,正在实现地方经济、国防军工事业“两翼齐飞”。

  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最鲜明的任务。从国务院批复的《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来看,四川是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唯一一个被要求围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地区,这意味着,军民融合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一大重点,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后方,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前沿,四川特别是绵阳积累了五十余年的军工底蕴正蓄势待发,为加快发展插上“转型之翼”。

  当然,四川军工、国防科工企业虽然众多,但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并非都是坦途。比如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现行政策的限制,军工科技创新资源难以为地方所用,大量先进的军用技术成果无法及时有效转化。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体制创新,打破这些壁垒。可喜的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为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量身制定实施方案,推动民品单位进入军品科研和生产维修领域,无疑打开了军民之间资源转化的“阀门”。

  的确,抓住“全创”机遇,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就是要打通资源双向互动的转化通道,这是将四川军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就拿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来说,这家位于绵阳的兵器研究所,从一度发不起工资到目前站稳市场,民口产品已经占到全年收入的一半,靠的正是军民融合“两条腿走路”,而在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利好政策驱动下,其军民融合发展必将“如虎添翼”。

  其实,对于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利好政策,媒体已经给出“条条都是干货”的评价。毋庸置疑,一项项体制创新、一个个具体政策,正在打通“军转民”、“民参军”的双向互动通道。对此,军、民双方企业都应抓住机遇,深入研究,细化方案,尽快把四川的政策拿与本单位对接,拿出时间表、路线图, 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让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共享共用,形成“军地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让军民融合之路走得更加高效顺畅。

  军工系统和经济系统是“两个蓄水池”,联通二者就是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为此,我们要乘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东风,促进“两大蓄水池”中资本、人才、技术各种要素双向扩散、共生互长,以体制创新调动“两头热”的积极因素,不断放大军民融合的“双赢效应”。(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