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留住“端午节”记忆,同样也是文化传承
http://www.scol.com.cn(2016-6-8 8:18:3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奇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说起“端午节”,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屈原大夫、吃粽子、划龙舟等等。这说明“端午节”已经不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即便是那些身在海外的炎黄子孙,每到这个时候,也会举行一些相应的仪式或活动来纪念之。  

  笔者的家乡在四川省西北部,是一个小地方,假如不是因为与诗仙李白扯上关系,恐怕很难被外地人知晓,这就是“李白故里”——江油。虽然有涪江穿城而过,并非不具备条件;但不知为什么,在笔者几十年的记忆里,却从未举行过“赛龙舟”活动。这也许与各地传统有些许不同的原因吧,就有如同过“春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而南方人却是白米干饭加几碟小菜,其实是一样的。  

  虽然没有“赛龙舟”这样的户外大型活动,但“端午节”的氛围仍然还是蛮浓的。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很多家庭都还没能解决温饱问题。平时家家都过得比较拮据,粗茶淡饭地勉强维持着;但遇上节过,怎么也会按传统习惯,做点好吃的。每当这个时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快乐的日子,毕竟能够吃上平时根本吃不着的粽子、皮蛋和盐蛋。  

  记得母亲提前很久都得开始积攒鸡蛋,一部分用于做盐蛋,另一部分用来换成鸭蛋后做皮蛋;由于盐蛋和皮蛋制作有个时间过程,故而会提前好长时间就做好放那儿,待到节日时再拿出来一家人分享。那么,包粽子就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了,无论是糯米还是日常用的普通米,都是生产队分的;就是那用来包粽子的粽叶,也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到了“端午节”那天吃晚饭时,母亲就会将盐蛋、皮蛋、白天煮熟放水里冷却过的粽子、经过加水熔化后的红糖水一并放在饭桌上,一家人便开开心心地过上一个传统“端午节”。  

  不过,笔者家乡包粽子可能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粽子里面的内容也许差不多,在当时主要是以糯米为主,按一定比例加入一些普通米,条件好些的家庭,会在部分粽子中放入大枣;当然,与今天包括纯米、水果、肉类等数十个花色品种,那是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可包粽子用的粽叶就和其它地方有所区别了。比如北方一般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箸叶、箬叶;但这些材料似乎都是一次性的,每年必须重新采摘或购买。而笔者家乡用来包粽子的却不是植物叶子,而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蓼叶竹的笋壳——蓼叶壳。这种蓼叶壳长约40-50厘米、根部宽约8-10厘米,每个粽子就用一张;当年用完后,用清水泡洗、凉干、捆扎后储存,来年再用清水泡过后继续使用。

  在笔者家乡,“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就是家家门前挂菖蒲、陈艾,这种传统好像只在西南部分省市流传。一般在“端午节”前一天或当天,家家都会在门前挂上由菖蒲和陈艾组成的两小梱植物,用于防蛇、驱虫。一般在门口挂上十天半月后,再将其用来熬水洗澡、洗脚;按老辈人的说法,有防止蚊虫叮咬和避免得皮肤病的作用。

  既然是传统节日,自然凝结着先辈们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积累,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定文化符号;传承和保护好这种特定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保护这种文化传承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其中,留住“端午节”的记忆,也应该是不错的一种。 (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