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天府评中评 >> 正文
[芦山地震三周年]“精工”出“细活”
http://www.scol.com.cn(2016-5-1 20:13:3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写评论本就不容易,写同题评论难度就更大,因为受题材限制,大家想的很容易雷同,难以出新、出彩。可喜的是,这次芦山地震三周年专项评论异彩纷呈,大家以精细的思考、精辟的论述、精妙的设计、精炼的文笔,写出诸多别具匠心、深入透彻、挖掘细腻的作品,真的是“精工”出“细活”。

  在构思设计上精推细敲,系列评论闪现亮点。这次评论最出彩的当属4组系列,张闲语老师的宏观思考、奇峰老师的大气磅礴,都值得点赞。但笔者感觉最出彩的是林伟老师的3篇系列作品,这组系列标题简短有力,角度别具一格,融入了一些辩证思考、逆向思考,给人感觉与众不同,思路洞开。比如《灾害是老师》,文章指出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检验、一次洗礼、一次升华,凸显出在灾害面前历练出的成熟与理性。可见,文章巧妙地用“老师”做比喻,形象说明灾难“教会”芦山如何应对,从中“学到”治理经验,这是对“国家使命、芦山探路”的别样诠释,比直白的论述更生动,更讨巧。同时,与《巨变是镜子》、《感恩是动力》搭配,全景式的揭示芦山重建成功的内在规律,用折射的思考、反证的手法,体现出新意,这种在构思设计上的精推细敲,显得独树一帜。

  在内容挖掘上精耕细作,分析解读别具匠心。与全景论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细节挖掘,这次评论作品有多篇文章用了“显微镜”,分别聚焦机制创新、家园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抗震精神这些具体的点,不仅避免了空洞的说套话,而且显得比较深入、透彻。比如:吴海霞老师的《总理“妙解”新经济饱含赞誉》,这篇文章结合震后芦山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用“新经济”的内涵予以揭示,在细节内容上充分挖掘,使得论述很具体,达到了不一样的思考深度。比如文章针对“让吃的人健康、让种的人小康’,指出这两个“康”巧妙地说明了农产品质量、企业经营、农户增收之间的经济规律与密切联系,进而说明两个“康”互为因果关系,是“新经济”在一产领域的“别样标识”。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抽丝剥茧,解剖麻雀,让我们看到了细节论述的魅力,而这种精耕细作、别具匠心的挖掘,使文章增添了看点、衍生了新意,把主题思想诠释得更加淋漓尽致。

  在归纳提炼上精雕细琢,思想观点浓缩精华。这次评论涉及的素材很多,如何在有限的文字内“高效”地表达出来,而且避免常规、不落俗套,这就需要精细的归纳、提炼。可喜的是,在这次专项评论中作者善于总结,对相关素材精挑细选,融合自己的思考,进行高度的梳理、提炼,形成的一些思路、观点,让人眼前一亮,拍手叫好。比如:张宗辉老师的《总理“点赞”折射芦山喜人变化》,文章对芦山重建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提炼,总结出“产业景观化、新村景区化、农居景点化”这一观点,可谓高度概括,恰到好处。另外,诸如“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居态上景村一体、业态上农旅融合、生态上显山露水、文态上原汁原味”等等,不仅让人赞叹作者思考的精深、分析的精辟、文笔的精炼,而且都把思想观点巧妙“浓缩”,提炼出“精华”,使得文章应了那句话:浓缩的都是“精品”。

  细节决定成败。这次专项评论的成功,就在于“精工”出“细活”。灾后重建虽是老生常谈,但只要深入挖掘、细腻思考,总能写出新意,而这次三周年评论,比一周年、二周年更有新意,作者微观的深挖、细腻的笔触、透彻的论述,都是功不可没的。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