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汪洋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放大招
http://www.scol.com.cn(2016-5-26 14:48:5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闲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四川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实现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重点,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帮扶方式,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在着力完成5年脱贫目标的同时,重视解决好制约脱贫的长期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中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5月26日《四川日报》)

  客观而言,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的汪洋,到6个全国重点脱贫省份之一的四川调研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这本是分内之事,不用多言。但面对脱贫攻坚中的难点和重点,汪洋又会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怎样的解决思路与办法,对全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又会有怎样的指导与点拨,这才是媒体和公众所关心的重点。

  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这几天关于凉山的扶贫新闻也成为了舆论热点。一个关于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与图片新闻,引发了大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议论。据悉,这个阿土勒尔村的村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尤其是那15个孩子走崖壁,爬藤梯,大约用了2个小时,才到达“悬崖村”的图片,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原来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之难竟然如此艰巨,贫困程度如此之深,确实令人唏嘘。除了感叹与惊诧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破解脱贫之道。

  解决燃眉之急。汪洋组长开出了明确良方,也就是说要及时解决亦如“悬崖村庄”之类的现实难题。从全国层面而言,目前农村还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并且还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可能重新返贫的人员,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境。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着力解决突出矛盾,精准施策,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2020年前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这既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的目的所在,也是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道必答题。

  “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正如凉山州委书记对“悬崖村庄”的回应那样,至少要着力解决群众的难题,然后才谈得上如何去脱贫致富。结合地方实际,拿出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这才是急需解决的大事。着眼于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的想办法,添措施,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吃下“定心丸”,扶贫工作才可能开创新局面。

  拿出长远之策。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其脱贫攻坚必须要有长远之策。民族地区的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这是有现实原因的,不是凭一腔热情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实干作风。比如面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等严峻的现实难题,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分阶段、有步骤的统筹安排,即便短时间内能够取得脱贫成效,也难以实现可持续的保障。

  这就要求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图一时的急功近利,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的不撤兵。尤其是对于某些领导干部而言,不要以为实现了2020年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就万事大吉了。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这没有任何疑议,但在实施发展战略时,又不能局限于短期目标,而是要在重视解决好制约脱贫的长期问题上进行深度思考。

  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既是一种集外界之力、集社会之力,打响的一场歼灭战和大会战,也是一场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而开启的翻身战和幸福战。无论是短期内现实难题的化解,还是长远中各种关键环节的制约,说到底还是需要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有超强自信心。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受落后的风俗习惯影响,缺乏一种进取意识,不愿意改变现状,这需要引起警惕。对此,汪洋所提出,要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进一步激发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