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破解“四弱”助力加快民族地区脱贫步伐
http://www.scol.com.cn(2016-5-26 14:47:4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隔山打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五月二十四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在省委书记王东明陪同下来到布拖县沙洛乡拐乐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和扶贫工作情况。(5月26日《四川日报》)

  针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特点。汪洋在调研中强调,要着眼长远,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等难题,分阶段、有步骤解决制约民族地区脱贫的顽症痼疾。笔者认为,这不仅为凉山彝族的贫困现状把好了脉,也为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准了问题的关键靶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解困开出了一剂良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工作的重视,也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少数民族乡镇脱贫的难度越发显现,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的难题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打赢脱困攻坚战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破解“四弱”难题,是加快民族地区脱贫步伐的关键。

  破解基础设施薄弱难题。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最大的基础设施问题就是交通问题,因财政资金紧缺,道路的规划建设和养护明显滞后,不仅影响了贫困地区的交通出行,还严重制约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充分证明了道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切实加强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建设尤为重要。通过高速公路向贫困地区的延伸,干线公路的提档升级以及村村通和户户通的打造,精准补齐贫困地区交通发展“短板”。一交通发展为引领促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完善。

  破解产业贫弱难题。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现状就是,工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需求较少,服务业比重虚高。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产业化程度不高,能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远远不够,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欠缺。因此,应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增大政府资金投入,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旅游业以及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鼓励规模种植业,着力产业园区建设,最大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作用。

  破解生态脆弱难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环境和其所生存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特点。由于受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影响,不仅导致生态脆弱,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

  破解社会文化积弱难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还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个人技能、素质等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打赢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首先必须解决“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扶贫、文化扶贫、观念扶贫,强化人才作用发挥,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使其具备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脱贫能力,进一步激发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