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天府评中评 >> 正文
[芦山地震三周年]精彩纷呈皆有“度”
http://www.scol.com.cn(2016-4-30 19:47:1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44篇作品+4组系列,芦山地震三周年专项评论以这样的成绩圆满收官。从数据上看,似乎显得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作品或有高度、或有广度、或有深度,风格迥异,各展所长,皆因一个“度”字而精彩。

  高度,凸显认识的升华。芦山灾后重建是“国家实验”,在体制创新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体现着探索意义,也正因如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都对芦山地震三周年进行了重磅宣传。与之相呼应的是,这次评论作品在站位上纷纷“拔高”,跳出芦山看芦山,立足于提升我国自然灾害治理现代化水平,乃至为世界提供借鉴示范的高度,深刻阐述芦山重建的特殊意义,显得立意高远,视野宏阔,大气磅礴,不同凡响。比如,郑宗生老师指出:芦山用机制创新、科学理念、统筹谋划破解难题,实现涅槃重生的转变,为我国应对自然灾害、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提供了可遵循、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从中可以看出,芦山灾后重建,为我国应对自然灾害创造了“样板”,更有令世界各国效仿的“价值”,这就使作品在说理上提升高度,强化了舆论引导功能。特别是文章将芦山重建说成“反哺”, 揭示了芦山从“受助者”到“帮助者”的角色转换,这既是重建理念的升华,更是家国情怀的彰显,一语双关,形象贴切,把“国家使命、芦山新路”这层含义表达得更有韵味,凸显了认识上的升华。

  广度,折射视角的多元。芦山灾后重建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有家园重建方面的,也有产业转型方面的,还有融合发展方面的,而作者的关注点也涉及方方面面,以多元的视角观察、解读、分析,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评论架构。我们看到,4组系列评论以整体的视角、组合的形式、匹配的设计,对芦山地震三周年进行全方位解读,谋篇布局和构思立意都各有特点。其中:张闲语老师的系列评论开宗明义,从发展新理念、民生大样本、治理新经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层次清晰,说理明白;奇峰老师的系列评论从“人”与“自然”对比的角度,讴歌党的关怀、人的智慧、新的理念,都是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从另一种角度揭示芦山涅槃重生的必然性;林伟老师的系列评论构思精巧、角度特别,他把灾害当成老师,反证芦山在灾害面前历练出的成熟与理性;把巨变当成镜子,映照出“芦山模式”的强大生命力;把感恩当成动力,体现了芦山人民在重建过程中的进取精神和家国情怀。可以说,这些系列作品在构思上推陈出新,富有变化,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芦山重建的成功因素,彰显了思路的开阔性、内容的丰富性、视角的多元性。

  深度,体现独特的价值。这次评论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挖掘充分、见地深刻,围绕创新性重建、发展型重建、生态型重建等方面,进行了精耕细作,一些更有内涵的观点、思想被充分挖掘出来,让然眼前一亮。比如,张宗辉老师提出《重建让“安居”与“乐业”兼得》的观点,指出家园“翻新”、功能“再造”、业态“融合”,是芦山重建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成功奥妙。这一观点富有新意,与众不同,而且高度浓缩,十分精辟,是一种典型的深度挖掘。有的作品透过表象,剖析内涵,揭示出芦山重建是化危机为契机,视重建为跳板,使灾难成为芦山开启美好新生活的契机和“拐点”,这就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维、逆向思考,衍生出新意。有的作品善于归纳、总结,把灾后重建描述成“居态上景村一体、业态上农旅融合、生态上显山露水、文态上原汁原味”,体现出深层挖掘和高度提炼,很有意境,也因此使文章进一步“增值”。

  芦山重建从一周年到三周年,年年都在写,但这次在高度、广度、深度上,都实现了“超越”。特别是今年李克强总理考察四川,以“妙解”新经济赞誉芦山重建成果,作者纷纷以此为切入点,揭示芦山重建是“新经济”的“发育”过程,阐述中国经济在灾难中“逆袭”的引领意义,这是高度、广度、深度的共同体现,为这次专项评论增添了新的亮点。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