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巨变是镜子
http://www.scol.com.cn(2016-4-25 7:47:0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芦山地震恢复重建启示二

  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其在灾难面前的国家意志和公民精神。评判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就是看她能否在灾难中鼓舞人民信心、凝聚国家力量。如果说“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上下联动的统一部署,快捷有序的应急响应,协同高效的调度指挥,对科学及时的抗震救灾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么,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启动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重要决策: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这是对广大灾区群众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深情关怀,更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依靠群众、科学重建,探索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恢复重建新路子的动员令。

  现如今,距离2013年4月20日那个地动山摇的日子已经整整三周年。三年,1095个昼夜,可能只是时间长河的短短一瞬。但对四川、对芦山地震灾区的干部群众来说,这三年却经历了、铭记了、收获了太多太多。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给城乡平添了几多田园风光、几多现代气息……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芦山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美好新家园。穿越灾难,砥砺奋进,希望的种子在勃发,梦想在努力绽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灾区巨变也是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在世所罕见的巨灾面前的一次国家行动、举国动员;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则更多体现为在中央统筹指导下的地方行动、区域动员。变的,是灾后重建的责任主体、执行主体、实施主体;不变的,是灾后重建的目标追求、质量控制、科学理念,即: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融入灾后重建的实践中,形成了重建新路强劲的生命力。灾后恢复重建“芦山模式”证明,三力合为一力,好似五指收拢成拳,方能发挥灾后重建的最大效力。从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这“五大重建”,到规划设计、价格谈判、项目实施、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的具体环节……透过灾区群众的笑脸,透过风格独具的灾区新居,我们看到的是:中央统筹指导是根本保证,是行动之纲;地方作为主体是关键纽带,是成事之要;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是坚实基础,是力量之源。

  三年过去,蓝图徐徐展开,灾区旧貌换新颜。新家园在曾经的废墟上拔地而起,走过灾难的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与希望。“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进入高效建设、整体攻坚阶段的芦山地震灾区,以巨变这面镜子向世人宣告:震区新面貌,源自于重建新模式。而芦山新模式,见证的是以人为本和责任担当,彰显的是“国家智慧”和人民的力量,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更强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只要我们牢记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韧劲,就一定能够把“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画卷描绘得更加美好、更加精彩。(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