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从“零”起步的“满分”答卷
http://www.scol.com.cn(2016-4-23 7:14:0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我们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坚强奋起、重建家园,截至今年3月底重建规划任务基本完成,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4月22日《四川日报》)

  犹如一场伟大的“赶考”,在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上,芦山从“零”起步,以机制创新的责任担当、全面重建的科学思路、产业改造的提升拉动,实现了灾区的重新崛起和跨越发展,而四川省委在《人民日报》的长篇文章,正是以伟大的书写展示伟大的胜利,更是向党中央、向灾区人民交出的一份“满分”答卷。

  用“满分”形容芦山重建毫不过分,因为截至今年3月底重建规划任务基本完成,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年后的芦山震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处处是一派安居乐业、人和家美的繁荣景象。可以说,不管是城乡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改善,还是发展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亦或是产业重建高水平推进,都达到了中央的要求,都实现了灾区的期待,都满足了群众的愿望,都提升了灾区百姓的幸福感,所以“满分”的褒奖恰如其分。

  “满分”体现在圆满完成“国家试验”, 以机制创新的责任担当,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四川实践。国家出“考题”,芦山作“答卷”,灾后重建承载着“国家实验”的战略意义,“国家实验”寄予着芦山重建的创新使命。从中央负责到地方负责,芦山重建成为国家探索以“地方为主体”重建新机制的首个“试验田”。可以说,芦山重建回答的是一个“国家课题”,迎接的是一场“创新赶考”,而历经三年实践,芦山围绕重建机制探索了新路,树立了样本,推动了国家灾后重建的机制嬗变,更彰显了机制创新的标本意义,书写了“国家实验”的精彩答卷。

  “满分”体现在全面科学重建,以民生优先的强烈意识,为灾区百姓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我们看到:历经三年的科学重建,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崛起了民族特色的新居,古色古香的巴蜀老街,白墙灰瓦的农房,欧洲风情的山区小镇,一座座现代化新农村安居工程拔地而起。更加防震的设计、更加坚固的房屋、更加安全的学校……,这一切都让重新“站立”起来的芦山再也没有“倒下”。的确,重建就要科学理性,就要提升幸福感,在灾区特色农居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助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可见,科学重建不仅让芦山更美了,而且更富了,百姓的生活品质更是直线上升。

  “满分”体现在产业恢复升级,以功能的完善、结构的优化、特色的彰显,为灾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新翅膀。灾后重建本身就是一个吐故纳新、兴利除弊的过程,三年来芦山积极探索产业重建之路,正是为了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带动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芦山正在依托大项目、好项目,加快产业提档升级,这些无疑是拉动灾区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也必将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加速器”。可以说,灾后重建是欠发达地区后发追赶的一次机遇,要把打重建“硬仗”与补发展“欠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吐故纳新,就能推动经济发展“二次崛起”。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对于芦山来说,他们正是凭着锐意的探索、科学的重建、产业的提升,征服了厄运,超越了自我,创造了从“零”起步的“满分”奇迹,这是芦山三年大变样的深刻启示,更是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灾后重建的宝贵经验“财富”。(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