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芦山地震三周年纪念是一个新希望启航
http://www.scol.com.cn(2016-4-22 7:58:1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4月20日,是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三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我省在雅安市芦山县举行纪念活动,深切悼念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英勇献身的烈士。(2016年4月21日《四川日报》)

  鲜花寄托哀思,亦是展望未来。三年前的4月20日,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难再次降临四川,瞬间山塌路陷,数百万人受灾。三年后的今天,这片曾在地震中颤抖的土地,早已不见累累伤痕,触目所及,是一张张乐观自信的脸庞,是一座座特色鲜明的民居,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厂房……这一切,无疑是对三年前那场灾难中逝去生命的缅怀与告慰;这一切,无疑在向世人展示着新生,宣示着力量,诉说着希望……

  告慰逝者安息,激励生者图强。正像报道中所说的,纪念活动简朴庄严,寄托哀思也告慰逝者——地震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昼夜兼程,展开了一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大会战,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呈现出安居乐业、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展现出感恩奋进的良好精神状态。

  天灾无情。没有什么地方像这里,在短短几年间遭遇两次大地震连环袭击;芦山无惧。没有什么地方像这里,在极短时间内又从废墟上涅槃重生、顽强挺立。以秒记录的科学救灾、以分计算的过渡安置、以小时衡量的灾后重建……仅仅三年时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在党中央和四川省委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崛起危难、跨越发展的宏伟画卷,灾区“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正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现实。这是对死难亲人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抗震救灾中英勇献身烈士最好的纪念。

  三周年是一个纪念的日子,又是一个新希望的启航。举行纪念活动,深切悼念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就是要化悲痛为力量,变磨难为勇气,继续以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奋力推进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努力建设灾后幸福美丽新家园;就是要向世人宣告,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是面对一次次灾难,又一次次顽强崛起的川人的真实写照。只要我们把阴影丢在身后,昂首面向光明,循着“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就能让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之路越走越宽。

  两年的时光里,奔腾不息的青衣江,已把灾难与苦痛沉淀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也把勇于克难、自强奋进的涛声激荡在岁月的天空。让我们铭记灾难、铭记历史、铭记恩情,牢记多难兴邦、重建兴邦、实干兴邦,坚持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相结合,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芦山答卷,确保取得恢复重建和全面小康双胜利,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让四川的明天更美好、更安康。(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