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地名”让“老成都”味儿回归

http://www.scol.com.cn2016-1-16 7:53:4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沂宣子
  1月13日,《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15—2020)》正式出台。该规划范围覆盖成都全市域,确立了成都全市地名管理的总体原则,建立了成都市“分类型、分层级”的地名规划体系 。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永昌介绍,地名命名将优先使用“老地名”,并与城市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的塑造相结合,使成都市的文化特色更突出、更鲜明。(1月15日《四川日报》)

  随着成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建了很多道路、街道和建筑,但因地名命名规划滞后等原因,造成市内道路工程名滥用、建筑物洋名泛滥等问题突出,如“羊西线”“红星路”“IT大道”等,虽然改了名但市民依旧以原工程名叫之,给城市管理、社会生活和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地名总规对道路、公共空间、建筑物等命名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具体规则,以后成都的道路、建筑物在开工建设前都要到民政部门报备,申请命名,通过“关口”前移解决类似的问题。同时,要求地名命名优先使用“老地名”,拒绝“洋名”和“怪名”,使地名既接地气又传承历史文化,更要装得下乡愁。

  因此,笔者认为,地名总规的出台,有一个目的就是使用“老地名”让“老成都”味儿真正回归。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与传承,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基因”。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就是一幅风情画卷。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像春熙路、华西坝、盐市口、骡马市、九眼桥、青羊宫、浣花溪等历史地名,均是“老成都”的一张张活名片,“老成都”味儿十足。这是一座城市应有的文化底蕴。

  城市中的各类老地名是社会变迁的轨迹印记,是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也是蜀郡首府之地,历史文化资源可谓是相当丰富。地名总规要求,在地名命名时要深入挖掘成都悠久的历史典故、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综合考虑地域环境、文化认同、产业功能规划等因素,优先使用“老地名”,并将其与城市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的塑造相结合,如此命名才能具备“新成都”的现实意义和“老成都”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才是成都特有的味儿,一听一看便知是这是“成都”的。

  当然,城市在变化、在发展,但地名总规的出台可谓来的及时,有些媒体报道称这是史上最严地名命名规划,就当名副其实、严格执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抵御那些“洋名”“怪名”的文化侵蚀,才能保持一座本应有的文化内涵,才能让“老成都”味儿真正回归。(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