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如何让基层的文化种子生根发芽?
http://www.scol.com.cn(2016-1-27 7:48:0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宋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月25日,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中,省政协委员、国家二级演员冯兴荣提出了“在文化惠民中,一行人去演一场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了,必须扎根基层才能更有效地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文化艺术体验。”这项建议得到了来自全省不少的文艺骨干的点赞。(《四川日报》1月26日)

  在传统文化渐热的今天,巴蜀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随着“十三五”期间四川文化工作日益走入正轨,对文化传播既要扩大覆盖范围,也要扎根基层并茁壮成长的想法在民众心中早已萌生,如今借着政协会议将文艺工作摆上议程的东风,文化惠民更应做到“润物细无声”。

  对于文化扶贫的议程工作,人们或许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上显然还存在着不足。毕竟经济上的帮扶,只是扶贫的一部分,而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帮扶,才能真正让人“站起来”,自主脱贫,帮扶要融入生活的点滴,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百姓的特点,从百姓易于接受、易于产生共鸣的角度出发,尽量选择符合地域特色、百姓身心特点的项目。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也要着力引发兴趣,才能使接下来的文化扎根基层水到渠成,自然到位。

  同样,如何做好文化传承、价值观的塑造,媒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待我们把握新的受众需求,注意从多个方面强化新型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承功能。例如在对川剧的继承发扬中,就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有力措施,坚持“德艺双馨”,打破论资排辈,不断推出新人,调动众多的川剧名家积极投入力量,形成跨地区、跨行当、跨年龄的对“非遗”的“传承合力”。

  量体裁衣固不可少,因地制宜才能逐步升级。在更新换代时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自当承担起传播并培养巴蜀文化的责任,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来自民间的故事和题材,就如省政协会员扎西斑鸠的观点一样:如果政府能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补助,让为百姓文化创作的艺术家们少点后顾之忧,那整条文化补给线运行起来会更顺。如此看来,虽然驻扎基层开展文艺工作的格外辛苦的,但是只要让百姓充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才能行成 “多驾马车拉车”的合力形式。

  现在不是流行“互联网+”嘛,那么为何不将巴蜀文化的美好价值通过互联网传播给更多人?充分体现文化“种子”生根发芽的力量,并带着这份力量使互联网线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线下的实体(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剧场等)形成良性“共振”,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形成“送”与“种”的兼顾模式。(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