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医养之间需注入“粘合剂”
http://www.scol.com.cn(2016-1-26 7:51:3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两会热词大数据分析显示:“医养结合”话题热度一路上涨,这一新兴的养老模式也成为委员们关心的话题,民盟四川省委专门提出《以社区为枢纽推进我省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1月25日《四川日报》)

  有病则医、无病则养,这种“医养结合”模式,对老年人来说,无疑是福音。然而,医养之间供需错位、功能分割、管理交叉等问题,使得这种模式难以顺畅推广。于是,委员们献智献计,纷纷提出对策,其核心思路无外乎在医养之间注入“粘合剂”。

  医养结合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它的提出是针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也是基于“养”和“医”之间存在的矛盾。现在大部分医院和养老院相互独立,老人一旦生病,就得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老人千方百计长住医院,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而且造成医疗资源紧张。事实上,老年慢性病康复时间长,往往是治疗结束而护理、康复未结束,许多患病老人为了以防万一,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占床严重,引发大医院“一床难求”,既浪费了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增添了老人及亲属的经济负担。

  供需有矛盾,也说明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于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老年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的麻烦,免去了老人和家属来回奔波,还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从大的方面讲,“医养结合”填补了养老与医疗之间的空白,是破解老龄化问题、兼顾“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的双赢之举。

  然而,尽管“医养结合”好处多多,也受到社会各界欢迎,但目前运行仍面临不少成长中的“烦恼”。比如:一些民办机构养老床位空置,而能够提供较好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却很难挤进去,导致供需错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社区无疑是最好的“纽带”,以社区卫生中心为连接点,与养老服务机构和医院同时合作,定期定时上门为老人巡诊访视,同时为养老院里的老人到中心就诊,以及向上级医院转诊开通绿色通道。这样,就能在“医”和“养”之间架起桥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

  当然,影响“医养结合”的因素,除了供需矛盾,还有其他一些深层次问题。目前,国家尚未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认定成医疗机构,因此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养老机构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想要自行申报医疗资质,却面临政策瓶颈、场地资金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等现实困境。此外,医疗机构由卫生部门主管,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主管,涉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又由医保部门主管,导致多头管理、交叉重叠,这些是医养结合的“绊脚石”。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医养结合”的关键是要“无缝对接”,包括扶持政策、部门管理、医保制度的“无缝对接”等。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等扶持政策。可以整合医疗保险、新农合、养老床位补贴经费等相关配套资金,形成统一的支付体系,对“医养结合”机构给予资金扶持。民政、卫生、医保、财政等多个部门应加强协作,尽快联合出台统一政策,推动医疗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让医者能养,让养者能医,实现医养功能“双重唱”。

  “医”和“养”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从社区连接、扶持政策、部门管理、医保制度等方面注入“粘合剂”,医疗和养老就能比翼携手,“养老院里看不了病,医院里养不了老”的矛盾就很可能迎刃而解。(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