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国评蜀论 >> 正文
干部慰问要带着问题去“问”
http://www.scol.com.cn(2015-12-21 8:44:5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焦一帆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临近元旦,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逐渐增多。然而,少数单位和部门在慰问时,不问群众需求,仅将统一采购的米面油等物品送出去就万事大吉,大有走过场之嫌。(人民日报10月20日)

  慰问不仅要“慰”,还要带着问题去“问”。送去生活物品或慰问金能改善短时间的生活,但这不能去除 “穷根”,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

  逢年过节,干部都会进村入户体察民情、走访慰问,送去物品或慰问金本是表达对困难群众关心的一种方式。但是,有些地方的慰问却变了味,宁可在车上慰问,也不愿入户了解民情;宁可送钱送物,也不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对于这种现象,群众不禁要问,逢年过节政府轮流慰问,东西虽然年年都送,但生活却依然没有改变。

  从某些干部角度分析,慰问其实就是进村入户,表达关心即可,扶危济困是其他部门的事情,自己不需过多参与,也不必给自己找事干。从群众角度思考,慰问给的“救援物质”,只能救一日之急,难解百日之穷,如果生活真正改善了,困难解决了,还需政府来慰问吗?困难没有根本解决,送在多的东西都等于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被慰问的对象大多是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他们困难情况各不相同,有重病患者的家庭,渴望送医送药;有脱贫愿望的群众,盼致富信息、技术和项目。“标配”的一袋米、两桶油或三百元钱,不仅不利于解决实际困难,还会引起群众反感。以笔者之见,要想祛除此顽疾,还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问”,从而做到真慰问。

  慰问先“问需”。在慰问前做足功课,问问自己到底能给群众带来什么帮助?给予群众多少实惠?多设身处地了解实际情况,掌握清楚“慰问谁”“怎么问”等问题,了解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将群众难题带走,把解决办法带回,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慰问须“问策”。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不知怎样解决问题。针对每家每户不同的困难情况,要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致富手段单一的,要送去技术、信息和经验,让他们学技能、增本领;对因病致贫的,要送医送药,减轻医疗负担;对因智致贫的,要传授知识文化,帮他们长见识、开眼界,给予必要鼓励与支持,让他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慰问要“问效”。帮困难群众打赢“翻身仗”,不在于提供了多少物品,而在于让群众在慰问帮扶中受益多少。建立“点对点”慰问的常态机制,把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明确责任目标,以实效作为校验慰问工作的标尺,给群众带来更真切的“获得感”。

  节日期间对困难群众嘘寒问暖,这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体现。但慰问工作不能走过场,要让送温暖发挥更大的成效,就必须带着问题去“问”,杜绝“走”而不“访”、“慰”而不“问”的现象。唯此,才能让慰问不流于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慰问工作的改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