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社会何以患上“人贩子恐慌症”
http://www.scol.com.cn(2015-11-27 8:45:0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1月23日,河池市一家手机通讯公司的业务员韦某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送货。他的车刚到东庙乡还没有停稳,就被一个找不见自己孙女的老人误认为是人贩子。由于两人一个讲桂柳方言,一个讲壮话,言语不通。老人情急之下用壮话喊了一声,韦某就当街遭多人暴打,车上的钱款和60多部手机也被抢走,车被砸坏。目前,都安警方正在对案件进行调查(据11月25日《南国早报》)。

  业务员开着面包车下乡给客户送货,却被一时找不到孙女的老人误当人贩子,在言语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一声吆喝,就引来众多人对业务员一顿暴打,不仅人被打伤,车上的商品被抢,连面包车也被气愤的群众砸坏。经派出所警察调查证实,业务员确实在正常送货,老人的孙女随后也在附近的镇上找到。近一段时间来,无缘无故被当成“人贩子”遭到群殴的案例经媒体报道的并不鲜见。此前,河南郑州一对老夫妻到自助银行缴纳水费,因老汉眼花老太不认字,就求助以为上学的小学生帮忙看看手机上的数字。护送小学生上学的妈妈,看到着对老夫妻把自己的孩子往自助银行里拉,不分就里就冲上前去打了老太一巴掌,还没等对方解释清楚,便大喊有“拐小孩的人贩子”,周围学生家长和行人随即围上前去,不但将老夫妻暴打一顿,还把两人拉到学校门口,而有学校老师看到后也不问青红皂白,就将“人贩子拐卖小孩被抓”的信息通过校讯通发出去,一时间家长人心惶惶,最后经过警方调查核实,澄清了事实真相,涉事学生家长也表示将向被打老夫妻“郑重道歉”。

  现实社会中,确实不乏出现有不法分子拐卖小孩的情况,孩子被人贩子拐卖之后给一个家庭造成的伤害也异常惨重,人们不仅痛恨人贩子,更从心里害怕和担心自家孩子会遇到人贩子。在这种“恐惧”和“憎恨”心理支配下,家长们一旦知道有人抓住了人贩子,自然会不顾一切上前“泄愤”。但实际上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人会从事这些丧尽天良的犯罪勾当,注定是极少数的极少数。尽管从警方公开披露的信息是拐卖人口犯罪比过去有上升趋势。但通过不断的加大打击力度和各种防范措施的完善,再加上“买卖都入刑”的大幅提高犯罪成本,拐卖人口犯罪尤其是敢对小学生“下手”的犯罪已经极为罕见。

  但是,现代信息传播的快速与便捷,往往会让一个最极端个例也会被渲染和放大成“普遍现象”,尤其是某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放大,给整个社会和人们内心造成极不稳定的“恐惧感”。而某些官方部门在发现某些负面或新型犯罪苗头时,也会不失时机的对社会公众进行“温馨提示”,特别是对“自我保护”的强调,使得整个社会人人“戒备”,人与人之间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陌生人几乎成了“坏人”的代名词。仔细回想这两期“案例”就不难看出,他与警方向群众提示预防拐卖小孩的描述几乎“神似”:看见陌生面包车在村里转悠要警惕;看见陌生老人、妇女搭讪自家孩子要提防。这种不厌其烦的宣传普及和信息传播放大,面对这两种情景,让人马上就会与“人贩子”联系在一起。

  显然,过分的强调“自我保护”使得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基本信任,而在这种缺乏信任的心理驱动下,对拐卖妇女儿童极端案例信息的过分放大和片面描述,已经在很多人心目中画出了“人贩子”轮廓,看到上述两种现象,“第一感觉”就是遇到了人贩子。而出于对人贩子的憎恨心理,自然不会“轻饶”。

  显然,社会风气决定着人们遇到问题时的“第一感觉”,同样是这种情况,社会风气正,没有负面心态,老人不会一时找不到孩子就马上想到“被拐”同样,郑州这位家长也会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孩子如何去帮助老人;戒备心理过度,会对所有陌生人产生怀疑,而这种“高度戒备”造成怀疑一切的负面心态,恰恰也是“人贩子恐慌症”的主要感染源,这在当今社会不但非常普遍,也已经成了树立社会和个人诚信的最大障碍。消除这类误会仅需警方简单的调查证实,然不下大气力想方设法提升社会和个人诚信,总是强调“不与陌生人说话”的“自我保护”,人们不仅会感染上“人贩子恐慌症”,各种各样的“恐慌症”也会接憧而至。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