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招才引智也需要“私人订制”
http://www.scol.com.cn(2015-11-20 8:56:4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安子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为了招贤引智,四川主动出击。11月18日,在四川—上海高校活动周,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锐平亲自“挂帅”到上海招才引智,与学生和高层次人才面对面沟通,推介四川。所到之处,都受到师生的热情欢迎。(11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四川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关键在人才。笔者认为,四川虽然比不了“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但敢于在财力并不充足的省情下,如此大范围的面向全国广纳贤才,是一种发展的自信,展现了四川爱才、惜才、求才的魄力,也说明四川在吸引人才方面有自己的“杀手锏”。另外,四川范锐平部长亲自“挂帅”到上海招才引智,首次走进复旦“谈合作”,并有望成为四川的“人才库”,这说明招才引智也需要“私人订制”服务。

  抛出“橄榄枝”。“对于入选市级部门智库的人才,将有10万元的补贴。如果入选了成都人才计划,还有50万元到100万元的补贴。”在“四川—同济战略合作座谈会”上,成都市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人现场向同济大学的人才抛出“橄榄枝”,得到现场高校人才的积极回应。由此可见,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地方建设中起到的“智囊”作用,首先就要出台与之相配套的物质奖励政策。因为,人才首先是“人”,你要他来四川工作,他就必须靠你解决生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吃穿用住与普通人一样,都需要用自己的收入来解决,而人才的生活水准一般又要高于普通民众,所以,四川给人才以较高的工资和生活待遇是完全应当的,无可厚非。

  搭好“创业台”。给予物质待遇仅是个起码的条件。人才作为“才”,需要有其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事业。因为,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没有事业的成功便不能称之为人才,即使是个“金窝窝”,条件再好,待遇再高,真想有所作为的人才也不会来吃闲饭。正因为如此,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范锐平强调:“四川的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在全国选什么样的人才。”四川与学校的合作不单纯是招聘大学生,更重要的是高校科技成果来川转化、是人才技术发掘、是利用高校的专业培训能力,推进管理领导团队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此外,面对学生的提问,范锐平建议,鼓励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同学们到基层去,从基层中了解国情,锤炼意志。

  融入“活力素”。给了待遇,给了事业,并不是留住人才的终极目标。要想真正长久地吸引住人才,最终还得靠尊重。这种尊重,不是一时一地的,也不是靠某位领导某届政府的青睐,它必须是有制度保证的。因此,对人才所从事的事业和对人才所享受的待遇要有稳定的制度支持。四川从深入实施人才强省的战略目标出发,把人才工作摆上更重要位置,做到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构筑了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这有利于破除一切不利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营造了全社会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思路决定出路,作为一种顶层设计,作为地方招才引智的“路标”,引才政策不仅可以有效见证地方政府求贤若渴的程度,更有力考验着地方招才引智的智慧。因此,要让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和知识蔚然成风,就要栽好梧桐树,让其枝繁叶茂,引得凤来栖。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