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治愈“贫困病”须精准发力“抓民生”
http://www.scol.com.cn(2015-10-12 11:31:2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魏祖仁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0年以来,凉山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扶贫攻坚的载体性工程强力推进。像勒格伍沙家一样,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改变了彝区无数家庭的生活,凉山州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7.6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50.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4%下降到13.5%。(10月12日《四川日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丰富,许多过上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处偏远山区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他们依旧面临着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这对于扶贫攻坚工作而言,就是难啃的“硬骨头”。

  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必须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啃下“硬骨头”!当前,我们的扶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容易脱贫的大都实现了脱贫,剩下的扶贫对象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攻坚任务,常规手段往往效果有限,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把脉问诊”“寻病因”。中医看病离不开“四诊”,“望闻问切”。一个“切”字,意指摸脉象,通过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扶贫也一样,要精准扶贫,首先要寻找“病”因,找到致贫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贫困人口多、面积大、程度深、基础设施落后,且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的也在不断扩大,已成为扶贫攻坚突破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实施扶贫攻坚必须抓住“精准”扶贫这个关键,就必须找准每个贫困地区的“痛点”“病因”,因“病”施药,如此将扶贫工作落实到实处,扶到根上、点上。

  “对症下药”“除病痛”。找到了“病因”,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实施精准扶贫,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对策,构建起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长期跟踪问效,引导项目、资金、措施、力量和农业科技精准“滴灌”:缺技术的,重点在于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让群众学会致富的技术;缺资金的,重点在于帮助群众解决资金短缺,让他们拥有致富的资本;因病致贫的,就要完善救助措施,解决重大疾病给群众带来的生存压力等等。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精准脱贫。

  “授之以渔”“防病复”。中医治病,讲究调理,即用中药把人的各个器官调节到最佳状态,防病再次复发。扶贫何尝不是?一朝脱贫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防止脱贫地区再次返贫。对于缺技术的,要做到定期更新技术,让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对于缺资金的,健全资金管理办法,让资金良性流动;因病致贫的,完成救助措施,防止再次因病返贫等。从制度上扎实扶贫帮扶的“笼子”,从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持续增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真真意义上的扶贫。

  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想要治愈“愈贫困”,就必须立下“愚公之志”,特别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上要牢牢把握好“精”“准”二字,精准发力,持之以恒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唯此才能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夯实扶贫攻坚的基石,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群众的增收致富的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真正使贫困地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