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天府评中评 >> 正文
抗战胜利70周年专项点评(二)
http://www.scol.com.cn(2015-9-25 10:01:56)  四川在线    编辑:黄梅
作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张闲语:习近平“9.3”讲话透露出怎样的历史观
婧蓝点评:
  关于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有许多优秀的文章,但是笔者却从张闲语老师这篇文章中读出了特别,之所以说特别是因为“历史观”,这个看上去很理论化得东西,在张闲语老师的笔下却多了几分灵性,这不仅仅是一种观点,更是一种真理,一种正义。
  盛大的阅兵需要中国声音,而阅兵的现场可以说是一场了不起的视觉盛宴,而习近平的讲话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在张老师的眼中就是历史观,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勾勒了一条历史的长河,站在今天的轴点上,回望和展望是为了铭记也是为了开创,谁没有一段悲伤的历史,但是只有在悲伤中看到苦难的人们才知道幸福如何的珍贵,才会远离那场烽火岁月。
  在习近平的话语中,战争是一面镜子,不忘耻辱,开创未来,更阐明了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以什么样的态度、走什么样的道路去走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敲打亦是激励。
  整篇文章手法细腻,从历史观的角度上解读了不一样的9.3大阅兵和习近平讲话,不同的视野在对比中更突出了战在今天的土地上,历史希望我们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好、走远,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这才是最期盼的历史观。

秦百川:裁军30万让“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贝加耳点评:
  作者的这篇有关“9.3”阅兵的评论,扣住习近平讲话中的一点,结合现实,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评述,总体确实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在此,仅对该文的语言特点谈点个人看法。
  本文在语言上和一般的时评文相比,确有其比较独特的地方。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亦谐亦庄,瑕瑜互见。
  时评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是很严肃的,在严肃的、严密的论述中表明观点,讲清道理,抒发情感。这篇文章读来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清新之气,就在于其语言的亦谐亦庄。“谐”表现在大量口语和寓庄于谐的语言运用上。如“中国…了,一些国家便…;中国…了,一些国家又…”,“这些完全是…嘛”,“难道非要让…吃糠咽菜、衣不蔽体么?”以及“一个个排起队的来欺负”“鼓捣”等口语,将日本的安保法案戏谑的称之为“海外派兵永久法”等等。而在这些通俗活泼的语言中又不失严肃的、严密的说理,并且不时引用成语、文言句子等,谐和庄可以说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同样的,正如奇峰老师的点评,该文在一些语言的锤炼和处理上确实也存在一些瑕疵,除了奇峰老师指出来的地方外,有的语言表述还值得推敲,如“他们可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改为“他们能够并且正在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更直接有力;“每一个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都应该感到如芒在背、如刺在喉”改为“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人民都会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也是对‘中国危胁论’最完美的回应”中“完美”改为“有力”更好……

杨丽娟:九三阅兵,亮点里的“泪点”
沂宣子点评:
  一个亮点,一个“泪点”,两个词语本身具有一定的反差,但在这篇文章中却如此和谐。通读全文,笔者仿佛再一次享受了九三阅兵盛况,只不过这次多了杨丽娟老师的丰富情感。作者从阅兵中呈现的一个个亮点为引,让自己置身其中去感受、去分析、去表达,既使阅兵场景得以再现,又使“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凸显,更为中国所展现的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所以说文章列出的亮点,也正是作者的“泪点”所在。但作者流泪,流的是激动的泪、是充满骄傲和自豪的泪。其实,与其说这是篇评论文章,倒不如说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而写这种充满情感的评论文章,也是一名评论者应该具备的。虽然文章没有豪华的用词,甚至个别语句有瑕疵,但不影响我们读懂作者的情感表达。因此,笔者为该文点个赞。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